建黨偉業(yè)觀后心得3篇
《建黨偉業(yè)》是一部生動的黨史教材。90年前,是他們無畏無私地奮斗、流血、出發(fā)、奔跑、戰(zhàn)斗、拼搏,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諧盛世與幸福生活。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建黨偉業(yè)觀后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建黨偉業(yè)觀后心得篇一:
今天是黨的生日,也是共產(chǎn)黨員共同的節(jié)日。細看我們黨94 年的歷史,既是一部充滿艱辛、閃耀輝煌的奮斗史、創(chuàng)業(yè)史,也是一部走在前列、保持先進的先鋒史、光榮史。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回首奮斗的歷程,展示輝煌的成就,緬懷英烈的豐功偉績,弘揚先鋒的時代精神,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都是對黨的生日的美好紀念。
今天,中鐵十九局集團第七工程有限公司第十二項管部組織全體在職職工在項目部會議室觀看紅色主旋律電影《建黨偉業(yè)》,重溫黨的豐功偉績,為新黨員上課,為老黨員過生日,隆重慶祝建黨九十四周年。
《建黨偉業(yè)》是一部生動的黨史教材。90年前,是他們無畏無私地奮斗、流血、出發(fā)、奔跑、戰(zhàn)斗、拼搏,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諧盛世與幸福生活。影片分三部分講述了辛亥革命至中共“一大”召開期間的中國革命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黨史,塑造了眾多革命先烈為國家民族命運赴湯蹈火、艱苦斗爭的光輝形象,深刻闡釋了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內(nèi)在邏輯。觀看紅色電影《建黨偉業(yè)》,就是要重溫這段歷史,激發(fā)共產(chǎn)黨員的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仡櫄v史是為了更好的正視今天。
觀影后,大家紛紛表示,《建黨偉業(yè)》在他們心目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一部黨史活教材。今后,他們將發(fā)揮黨員的模范先鋒作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為黨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建黨偉業(yè)觀后心得篇二:
這是為建黨__周年而拍攝的影片,然而我卻被這部大片感動得熱血沸騰,激起了我滿腔的愛國熱情。
在建黨初期的那些日子,在中國人民一同抗日的八年,無疑是艱辛的,這更是那些英雄們的輝煌時刻,奔涌的熱血染紅了大地,讓越來越多的抗日英雄們激發(fā)自己的潛力為祖國貢獻出了一份真誠的力量!
在這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又抗擊了四年,這樣的內(nèi)戰(zhàn)讓人心痛,但是為了和平,為了老百姓的安寧,毛主席帶領(lǐng)著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了蔣介石,打敗了國民黨!打出了一個和諧的新中國!
中國共產(chǎn)黨用自己的實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延安大戰(zhàn),以及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不知犧牲了多少名戰(zhàn)士!但中國依然堅強地站了起來。
建黨偉業(yè)觀后心得篇三:
其實要在《建黨偉業(yè)》這部片子里面討論“誰演得好”,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在里面上百號人物,大部分都是一閃而過,即使像毛澤東陳獨秀孫中山這些最重量級角色的戲份加起來恐怕也不會超過30分鐘,對于演員來說,基本是沒有演的時間,更不用說去表現(xiàn)角色內(nèi)涵的表演空間了。
當然,要真仔細看看演員之間的表演差異,那么在《建黨偉業(yè)》里面,繼續(xù)遵循了以往主旋律作品亙古不變的定律:出彩的往往是反面人物或者中性人物。
原因很簡單,在中國這個意識形態(tài)的框框內(nèi),正面人物尤其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在影視作品中說什么話做什么事有什么動作都是已經(jīng)被規(guī)定死了的,甚至還要經(jīng)過審批,演員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發(fā)揮的空間,也沒那個膽子自己去發(fā)揮,搞不好就是政治錯誤。
反面人物則不同了,沒人規(guī)定你怎么去表現(xiàn)反面人物,反正只要把他演成壞人就行了,這樣在表演上就有很大的發(fā)揮空間,畢竟不同演員表演“壞人”的方式和手法都是不同的。
在《建黨偉業(yè)》中,我認為演得最好的有兩個,一個是周潤發(fā)扮演的袁世凱,一個是劉德華扮演的蔡鍔。
周潤發(fā)演袁世凱是把這個盤踞清末民初政治舞臺長達數(shù)十年的老牌政客,身上所具備的那種老謀深算野心勃勃的特點演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面對日本人時候那種又要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又不甘心被日本人控制那個矛盾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聯(lián)系到周潤發(fā)以往的歷史,無論是《英雄本色》里面的小馬哥,還是《上海灘》里面的許文強,再或者最近《讓子彈飛》的黃四郎,和這次袁世凱這個角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霸氣外露”。而這樣一個角色定位,也只有周潤發(fā)來表演,顯得更為接近一些。
跟周潤發(fā)不同,劉德華扮演蔡鍔,之所以演得好,不是因為他把蔡鍔這個角色詮釋得非常好,而是演出了他自己最大的特點,那就是任何他扮演的角色都是帥得一塌糊涂,甚至掩蓋了角色本身。
也就是說,在影片里,始終感受到劉德華不是在演蔡鍔,而是在演自己。這跟劉燁扮演的毛澤東有點類似,坦率地說,劉燁演的毛澤東并不出彩,因為他不是在演毛澤東,而是在演劉燁他自己。只不過劉燁的人氣沒法跟劉德華這個樂壇常青樹比,劉德華演自己,帥得讓小女生暈頭轉(zhuǎn)向,不在乎那個蔡鍔到底應該怎樣表現(xiàn)出來;而劉燁演他自己,有誰會喜歡看?至少我不感冒。
而蔡鍔和小鳳仙在火車站離別那個鏡頭,是整個片子里面具有唯美感覺的少數(shù)鏡頭之一。跟毛澤東后來與楊開慧看煙花這種張揚的唯美不同,這個鏡頭更內(nèi)斂,甚至淡淡的哀傷,讓人想起那句話“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漆黑的背景,旁邊是即將開動的火車,伴隨著一陣陣蒸汽從身邊漫起來。蔡鍔以特有的劉德華式步伐向鏡頭正面走來,右邊是柳云龍扮演的蔣百里(歷史上也是一個很牛B的人物),同樣也是帥得沒法,左邊是蔡鍔的紅顏知己小鳳仙。(扮演小鳳仙的是一個香港女演員,叫什么安琪兒baby,演得怎么說呢,讓人猶可憐吧,漂亮女孩大家都憐惜。)
這個鏡頭牛B就算了,關(guān)鍵最后民國帥哥蔡鍔說了一句牛B的臺詞,在《建黨偉業(yè)》里面,這種牛B的臺詞很真不多。準確地說,是一句富有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而且又富有人文味道的話:“奈何已許國,再難許卿”??戳诉@個場面,我第一個反應是: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真TMD有味道!
所以說《建黨偉業(yè)》這種主旋律片子放入這些藝術(shù)化浪漫化的娛樂元素,也是一個雙刃劍。
想想,要是那些女生看到劉德華在電影里面深情款款語帶哽咽地說出這句話,配合小鳳仙的含情脈脈梨花帶淚,還不感動得一塌糊涂,尖叫得一塌糊涂?是被電影打動了,但不是被那些革命大道革命理念所打動,而是被劉德華的帥氣和唯美的離別場景所打動。
有3個人物在《建黨偉業(yè)》的戲份相對較多。陳獨秀、李大釗和毛澤東。
劉燁演的毛澤東很難說演得好,但也演得不是那么差勁。這方面有毛澤東本身角色的原因,還有限制方面的原因。毛澤東跟楊開慧之間的浪漫戲尺度倒是放得很開,有一些專門設計的橋段。
馮遠征扮演的陳獨秀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High”,特別是幾場演講戲,感覺就是打了雞血一樣,完全是歇斯底里,跟《建國大業(yè)》里面那個聞一多的演講一樣,比的是誰的嗓門大。
我不知道這樣的演講到底能不能吸引人,反正我覺得有些扯起嗓子吼口號的味道,也許這樣的演講就適合那個年代吧。
演李大釗這個演員不太熟悉,好像就是《蝸居》里面那個宋思明,叫張什么嘉。不過演得倒是很儒雅,該奔放時奔放,該內(nèi)斂時內(nèi)斂。歷史上的李大釗其實給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至今能記住的是讀書時記載的張作霖如何殺害李大釗的那段歷史。
吳彥祖扮演的胡適大概是影史上最帥版本的胡適了。在北大禮堂里面跟辜鴻銘辯論那場戲,我甚至懷疑是導演故意安排兩個花癡女生來展現(xiàn)吳彥祖版胡適的帥哥魅力的。那兩個女生向胡適提問的時候,真的是眼含桃花呀。
當然,在這場辯論的旁聽人群中,還有另一個大帥哥王力宏扮演的北大學生羅家倫,在五四運動也是一個風云人物。據(jù)說“五四運動”這個提法就是羅家倫第一個提出來的。
電影里面有個小插曲,當毛澤東剛剛來到北大,扛著行李去聽胡適的講課時,胡適卻表示了婉拒的意思,原因是毛不是北大學生。
這個橋段其實也很意思,后來一直有人推測毛澤東之所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后,對知識分子尤其是所謂的精英階層抱有負面看法,跟他當年在北大圖書館遭受冷遇有很大關(guān)系。而胡適之所以后來寧愿離開大陸選擇蔣介石,恐怕他也知道自己跟毛澤東這種類型完全是格格不入。
《建黨偉業(yè)》里面,吳佩孚、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黎元洪這些北洋軍閥基本上屬于路人甲這種人肉道具,倒不是導演故意丑化這些資產(chǎn)階級軍閥,而是選擇的演員的確不敢放手演。全是搞笑的喜劇演員,一開口絕對笑翻全場,削弱了整個戲劇效果。
吳佩孚還好,是呂良偉演的,就拿個望遠鏡在那里瞅來瞅去,段祺瑞是控制全東北的本山大叔,從開始到結(jié)尾都一直在周潤發(fā)后面晃悠,活脫脫的一個人肉屏風;“我想死你們了”的馮鞏演的是馮國璋,好像就是他家祖爺爺,也算是角色對口。民國初年曾經(jīng)火過一段時間的黎元洪的扮演者是“ICIPIQ卡,統(tǒng)統(tǒng)告訴我密碼”的范偉,好像還有一句臺詞,依然是喜感十足。
民國初年最為重要的孫中山是一個叫馬少驊的演員扮演,此前還真不知道是誰,演得一般。不過就形象而言,倒是很像。后來查了下資料,才發(fā)現(xiàn)是個孫中山扮演專業(yè)戶。
而陪伴孫中山身邊的宋慶齡,是董潔扮演的,感覺太年輕了,盡管董潔本人已經(jīng)結(jié)婚了,可是在影片里面還是像個少女,而不像個少婦。盡管說宋慶齡那個時候也只有20多歲,但感覺歷史上的宋慶齡要成熟得多,畢竟是國母級人物。
《建黨偉業(yè)》里面有不少港臺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不是他們演得不好,而是這些港臺演員尤其是香港演員演的其他角色印象太深刻了,一跳到現(xiàn)在這個承載歷史厚重的人物角色上,覺得有些搞笑的味道。
在送顧維鈞赴巴黎參加和會的時候,字幕打出“梁啟超”三個字,我仔細一看,暈,這不是張家輝嘛,腦海里立馬浮現(xiàn)出往日警匪片里面那些廟街小混混或者在牌桌子上耍老千的形象,跟眼前這個“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布道者完全無法聯(lián)系起來。
影片里有幾個角色被演得挺邪乎的。比如攻打趙家樓那幾個學生領(lǐng)袖,那派頭倒一點不像大學的學生領(lǐng)袖,怎么看都覺得有些流里流氣的,痞子味十足。還有一個就是陳坤演那個周恩來,真的是被毀了呀,大概陳坤還沒從《建國大業(yè)》蔣經(jīng)國的角色中轉(zhuǎn)換出來,左看右看都覺得這個版本的周恩來咋有些邪邪的味道,尤其是在監(jiān)獄里面面對警察那個皮笑肉不笑的樣子,讓人心頭一顫。
看完《建黨偉業(yè)》這上百號歷史人物,有個感覺:其實這100年的近代史里面,值得好好了解的歷史人物太多太多了,他們其實都維系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不管是正面的維系,還是反面的維系。這些人都值得用文化作品好好介紹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而不是成天將目標和精力全部局限在那幾個高大全和偉光正的革命家身上(有時候多了也就煩了)。
當年老毛抱怨文化系統(tǒng)老是宣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其實這句話到今天也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