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師們在教授課程之前都會制定好一份詳細的教學設計,這份教學設計對教師們的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是中國20世紀里一首出色的現代別離詩,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那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
教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采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讀詩歌,形成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美好情感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
(一)教學目標
1.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于詩歌的重要作用
2.了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了解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風格,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鼓勵學生熱愛美麗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朗讀過程
1.提出問題
請學生帶著如下問題進行朗讀,要求放得開,讀得起來,讀出氣氛,初步感知詩歌
(1)這首詩美在何處?
(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點評朗讀
明確:詩歌的美不僅僅在于它那如音樂般的輕盈、舒緩和悅耳,更在于要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出來的如夢幻般的情調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思 3.情有“讀”鐘,“讀”美康橋
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章節(jié)來讀,要求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問題探究
1.詩歌美在何處
(1)選擇金柳這一種意象進行詳細分析
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教師小結
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yōu)樵娙斯P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詩人好像高明的畫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體畫卷,從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苔,河中的水草,榆陰下的清泉,到夢幻般的彩虹,斑斕的星輝,飄動的彩云,不僅物象鮮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黃昏康河美景圖
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仿佛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康橋水光瀲滟,美麗中浸著一層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淀著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fā)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只長篙,劃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里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
(3)教師小結
徐志摩用他的詩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終卻真的像一片云一樣飄逝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就這樣輕輕地來又悄悄地走了,這來去之間流露出多少對康橋深深的依戀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學子,一個美輪美奐的異域學府,譜寫了一曲如歌如泣的樂曲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局限于一些概念化和經驗化的解讀,在鑒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
基于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 。
《再別康橋》教學反思
教學完《再別康橋》已經近一個星期了,也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時間了,不然,再過幾天,恐怕想反思也不得了。
上公開課,我不喜歡事先的演練,我喜歡的是現場直播。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可信的,而不是虛假的做課。
課堂的起初階段,完全是按照我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初讀,讀準語音,一切順利,再讀,讀出節(jié)奏,也沒問題。但這個環(huán)節(jié)過后的一個問題,使課堂出現了插曲,我設計的問題是:這首詩有什么特點?我本來是想讓學生在讀詩過后,體會詩歌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的特點,但由于在設計問題時,沒有給它加上適當的限制,使得學生在理解時出現了偏差。有學生回答,這首詩有三美,那就是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跟我事先設計的答案有較大的差距,本來這個問題并沒有太大的難度,由于設計時考慮不周,因此,我要把我的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引他們回到我的思路上來,花了一點時間。高老師在評課時建議,不如,就順著學生所說的思路繼續(xù)下去,高度肯定學生的見解,然后,當場修改教學步驟。他說得很有道理,不過,風險也很大,在那么短的時間里,迅速對教學設計做那么大的調整,恐怕我力所不能及,另外,課件已經做好,臨時調整步驟,也不現實。如果在平時上課,完全可以這樣去做,不必考慮課件的修改問題,平時的教學時間也好掌控,快一點,慢一點都無關緊要。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考慮更周到一點,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確實很有必要。這個問題這樣改,也許針對性更強一點:通過朗讀,我們發(fā)現這首詩歌在節(jié)奏,音韻上有什么特點?
三讀,讀出情感,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請起來的學生朗讀水平不夠高,比前幾個同學都差,不僅語音問題還存在問題,節(jié)奏,情感都不太理想。事后,評課老師也都提到了這個問題,說讓這個學生讀書,正好把你前面“兩讀”都否定了,更不要說更高層次的讀出情感了,作為老師你完全可以先讓這個同學來進行初讀,然后,再逐漸請出朗讀水平更高的學生,形成梯度,效果要好很多。這個意見我不認同,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課堂,這就是最真實的學生水平,我想呈現的就是這種真實的狀況。不是老師一堂課,就可以達到實現預想的效果,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我也不必因為是公開課,為了達到所謂的教學效果,而刻意回避學生的實際。
在理清詩歌的情感脈絡時,我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原本以為兩三分鐘就能搞定的問題,結果,花了近十分鐘才勉強結束,這個地方出現的冷場也是我事先沒有估計到的。我覺得,畫面內容的概括對于高中生來講應該不會成為大問題,何況,我還可以作些引導性的提示??墒?,課堂跟我想的就是有差距。課前的眼保操大約占去了三分鐘的時間,這里,又比預計多花了五六分鐘。這個地方的時間過長直接導致,時間非常緊張。在把詩歌的“三美”點到之后,做意象分析的時候,就沒有時間了。評課時,滕老師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老師的誘導性太強,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臺詞,誘導學生,不利于課堂的生成。我認為他的說法很有道理,這也正式預設課件教學的不足之處,很難讓學生有自己的主張,實際上是老師的預設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這應該成為運用多媒體教學研究的課題,即多媒體課件和課堂的生成關系問題,讓多媒體也和學生能夠產生互動。
在詩歌繪畫美的分析時,我挑選了一些很漂亮的圖畫,并盡量與詩的畫面相吻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詩歌畫面美的再現,時間不長,畫面的轉換很快,學生邊讀邊賞,很容易進入詩境,效果顯而易見。評課時,滕老師認為,這個地方是老師以自己對畫面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想像,不利于學生想像力的培養(yǎng)。這個環(huán)節(jié)如何改進,值得我認真思考。
總之,上好一節(jié)公開課,是不容易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尤其是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要能預判,這樣上課時才會心里不慌,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