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指導的定義
學法指導是學習方法指導的簡稱,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一定的途徑,采取一定的方式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滲透、指導、訓練,使學習者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動地運用于自已的學習實踐,進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教育行為。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分析一下學法指導是什么吧!
含義:
一是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
二是引導學生認識具體學習方法的適用范圍,使學生能夠針對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選擇并運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
意義:
從教學過程看,教學過程是師生情知互動的動態(tài)運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實施教法,學生體驗學法。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交融過程,研究教學過程就必須在研究教法的同時下大力研究學法。從教學任務看.學法指導是各學科重要的教學任務,各學科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使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此外,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療法作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也是學科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煢要內(nèi)容。從培養(yǎng)目標看,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形成是教學的取要目標之一,而學習方法的知識是學生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能力結構的主要構成要素,它可以指導學生調(diào)節(jié)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能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作用。
學法指導包括:
1.講授式指導法。教師根據(jù)相關知識的特點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學習原理和學習方法,并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照規(guī)定的基本程序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理解、內(nèi)化這種學習方法。
2.示范式指導法。教師以某一教學內(nèi)容為媒介,以相應的學習方法為教法,并在點明學法的同時,按照學習方法所規(guī)定的基本程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體驗學法的同時學習知識。
3.滲透式指導法。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把學習步驟和學習技巧滲透到學生學習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讓學生不斷按教師的教學思路,在潛移默化的訓練過程中去領悟新的學習方法。
4.歸納式指導法。教師利用適當時機,比如利用典型單元復習或結合期末復習的契機,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獲得的零散學法或已經(jīng)領悟、但尚未明晰的學法進行歸納整理,提示出其規(guī)律,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完整的學法,并逐步形成“學法鏈”、“學法集”、“學法樹”、“學法庫”等整體的學法結構。
5.對比式指導法。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分別運用兩種不同的學法,使學生在對比學法過程和學法效果的同時,對不同的學法及其適用范圍有更深刻的理解。
6.矯正式指導法。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生在學法運用中存在的問題或學法失當?shù)那闆r,及時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辨析比較,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7.遷移式指導法。教師引導學生把以前學習某一內(nèi)容的學習方法或教師的教法,通過“操作、反思、遷移”轉換為學習同類知識或相近知識的學法。它包括學法的拓展運用和教法向學法的轉換兩個部分。
8.嘗試式指導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所學內(nèi)容的特點,暗示出某一類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運用相應的學習方法,去自行探究、歸納、發(fā)現(xiàn),教師在關鍵處予以點撥,使學生在頓悟中理解應用學法。
9.問題式指導法。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就學習內(nèi)容提出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探求答案的過程中,通過尋求一定的知識、分析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邏輯體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獲得新的學習方法。
10.結構式指導法。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把握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和排列的邏輯順序、平行或相關聯(lián)系知識的彼此關系、不同類知識間的彼此聯(lián)系、新舊知識之間的結構關系等,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立體結構、完整體系和相應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
11.興趣式指導法。興趣式指導法就是根據(jù)教材特點,提出一些饒有興趣的話題或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