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預習指導方法有哪些
預習表既可反映學生預習的效果,又可為教學傳遞需求信息,經過歸納、篩選、再把它傳入課堂,列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指導學生學習,就可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那么,語文預習指導方法有哪些呢?
1.常規(guī)預習法
這是一種主要的預習形式。一般用于難度不大的講讀課文,強調“溫故而知新”,深化知識,要求學生獨立地解決一些字、詞、句和文章結構上的問題,并提出教學建議。
如散文、小說、議論文中的政論文和文字障礙不多的文言文都采用這種預習形式。主要通過一份“預習表”來反映每一個學生的預習情況。表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填寫課題、體裁和關于作者;二是解決了哪一些字、詞、句和分段說明;三是提出難點和教學建議。
預習表既可反映學生預習的效果,又可為教學傳遞需求信息,經過歸納、篩選、再把它傳入課堂,列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指導學生學習,就可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2.質疑預習法
一般適用于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如雜文、學術性論文和閱讀障礙較大的文言文。
通過這種預習來培養(yǎng)學生在自讀中善于察疑、質疑的意識。它也運用一種表格來反映“質疑”,表格內容包括語言的、資料性的、綜合性的問題和教學建議四個方面。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課文難度大,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
如高中語文四冊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和《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兩篇課文中,預習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應該弄懂的問題,比如學生認為《緩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為課文用“痛打落水狗”為題更加鮮明有力;還認為《緩行》和《實行》所闡述的“費厄潑賴”的概念并不一樣。
同時在語言表達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問。如一個學生認為《緩行》中的“壽終正寢”、“模范名城”、“洪福齊天”三個詞語都是反語,含有辛辣的諷刺義。否則為什么前者用引號,后兩個短語都不用引號?又如另一個同學提出《實行》中寫的“赤裸裸的豺狼語言”、“動不動‘吃人’的家伙”等語言在《狂人日記》里也曾讀到過相似的文字,今天應該怎樣理解這種修辭效果?
這學生質疑的許多問題歸納起來看,它啟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著重引導學生從“針鋒相對”的角度去理解《緩行》,從“針對現(xiàn)實”、“另辟蹊徑”的角度去理解《實行》,許多語言、表現(xiàn)方法之疑就會迎刃而解。然而,怎樣去解決一些資料性的問題呢?可以把學生引向圖書館。
3.自讀批注法
它用于自讀課文,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課內閱讀,完成一份批注表,要求批注重要詞句,批注文章的結構特點,批注練習難點;另一種是完成一份課外自讀課文的“閱讀摘要卡片”。從自讀課文需要出發(fā),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無論是課內課外,都要求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完成。
這種自讀形式時間短,不要求學生面面顧及,讓學生獨立見解,讀有所得,并且培養(yǎng)學生速讀、略讀的能力。學生稱它為“短、平、快”。
4.審題法
就是從審清題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內容和重點。如預習《小青石》一文,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篇童話故事中有哪幾個角色?你喜歡誰,為什么?
課文為什么要用“小青石”作題目?這樣使他們在自讀時就有了正確的思維定向,一開始就能抓住重點,不致于錯誤地領會文章的內容,并能領會審清題意的作用。
5.拈詞法
顧名思義就是對文章里的關鍵詞語進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組貫穿全文的詞語:“勞苦”和“簡樸”。這兩個關鍵詞從思想內容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全篇文眼和核心點。
拈住了這兩個詞,就是抓住了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獲得綱舉目張的效果。預習時,要求學生緊緊摳住這兩個詞,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生可從中感觸到作者感情發(fā)展的脈絡,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6.圖解法
即以圖畫的方式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作比較直觀的圖示,以解剖其縱橫聯(lián)系,突出事物的本質。如《跳水》這一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搞清楚事物和環(huán)境是怎樣聯(lián)系的。
這種聯(lián)系又是臬發(fā)展變化的?結果怎樣?教師可用線條組成階梯狀,形象直觀地把文章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層次和由發(fā)生到高潮、由高潮到結局的變化展示出來,再讓學生按圖索驥,熟讀課文填要素,這樣對于抽象思維尚不發(fā)達、長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最能激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從形象的感知中理解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弄清事物和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學習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
7.類比法
即把閱讀過的同類型文章或一組同類文章,拿來作類比分析,使學生的視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圍,在類比分析中舉一反三,獲得對某方面知識的規(guī)律性知識,培養(yǎng)自學能力。例如五年制小語七冊的三則寓言:《拔苗助長》、《守株待兔》、《葉公好龍》,指導預習時,就可以采用類比法,以一篇帶一組。
先以《拔苗助長》為例,揭示學習方法,教級學生寓言的規(guī)律性知識,讓學生圍繞題眼抓關鍵語句,弄清為什么要“助”?怎樣“助”?“助”的結果怎樣?說明了什么?從而了解什么是寓言和寓意。其余二則,學生就能通過類比分析,找到共同點,然后依照第一篇寓言的學習方法,無師自通。
8.實驗法
即對常識性的課文,輔以必要的演示實驗,使學生通過實驗演示弄懂課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學知識,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例如《撈鐵?!分v的是關于浮力的知識,學生不易理解,預習作業(yè)可以采取布置學生做‘撈鐵牛’實驗的方法,通過水的浮力實驗,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了解懷丙是怎樣根據(jù)浮力的定理,采取恰當?shù)?a href='http://www.athomedrugdetox.com/fwn/cuoshi/' target='_blank'>措施,把鐵牛撈起來的。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科間的橫向聯(lián)系,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9.摘錄法
就是根據(jù)訓練的重點,有目的地一邊閱讀一邊把自己所需要的有關內容,分門別類地摘錄在一起,進行歸納,以便理解課文,抓住中心。
如預習《田寡婦看瓜》時,可指導學生把有關描寫田寡婦、秋生、王先生的土地占有情況、生活狀況的內容,按土改前后不同時期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學生就能從摘錄的內容中很容易看出事物和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懂得環(huán)境變了,人也變了。
10.提綱法
即運用預習提綱,為學生安排一條理解課文的探索路,使學生在提綱的“定向”作用下,獨立地進行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對課文內容有所領會、有所發(fā)現(xiàn),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可以借助課后習題為預習提綱,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第五題)、掌握字詞(第四題)的基礎上,復習舊知識(第一題抓主要內容),解決新問題(第二題抓中心,第三題抓詳寫)。
11.激興法
就是讓學生通過游戲、表演、觀察活動等喜聞樂見的形式,預先感觸情景,對課文有關內容有更直接的領會。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課文,可以預先布置學生擔任課文中的角色,在課堂上表演,讓學生進入課文描寫的情景,在不知不覺的情和知的滲透中快樂地學習,又在“樂學”的過程中學到學習的方法。
12.導疑法
即抓住教材內在的矛盾,去引導學生發(fā)疑問難,逐步使學生自能發(fā)疑、辨疑、解疑。如《草船借箭》可抓住諸葛亮對魯肅說的一段話的矛盾處發(fā)疑:諸葛亮為了三天內如期交交箭,一方面向魯肅求援,要借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諸葛亮為何只避周瑜,而不避魯肅?
要從諸葛亮前后矛盾的語言中去剖析周、魯為人的不同,了解諸葛亮的知已知彼、料事如神,并從中學會怎樣發(fā)現(xiàn)事物的矛盾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13.避讀法
即指導學生在自讀中除遇到深奧而又是關鍵的非解決不可的問題外,對一般不影響課文的次要問題,暫時不能解決的作為存疑,避而不讀,有些屬于無關緊要的內容,也可以避開它跳過去,以保證閱讀的速度,從而培養(yǎng)從實際出發(fā),抓住主要矛盾,避輕就重的處理能力。如《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四件事。前三件事寫得很簡單,而議花生的情節(jié)寫得很詳細,是課文的重點所在,自讀前,就可以給學生提出:“在嘗花生的收獲節(jié)上,父親出了什么話題讓大家討論?哪些人說了,誰的話是主要的?”并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就會把種、收、吃花生這些內容一眼帶過,直插議花生這一詳寫段,很快就能抓住主要內容,從中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