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講條件怎么辦
孩子學習講條件怎么辦
有不少家長反應過,讓孩子去學習,去寫作業(yè),孩子總喜歡以講條件來換取學習。孩子越來越愛講條件怎么辦?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關于面對孩子學習講條件的方法,供你參考。
家長要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
是不是自己為了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完成一種任務、達到一個目的,就給孩子提出一個,交換條件”,如“好好學習、做作業(yè),就獎勵5元錢”等。如此,反反復復,時間一長孩子也就逐漸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他們要達到一定目的的時候,也會對家長提出“交換條件”。而家長對孩子的每一次妥協(xié)或滿足,都會強化孩子的”條件意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盡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狀態(tài)下去學習、做事。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于這種狀態(tài),該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附加條件。
家長要講明道理,激發(fā)內在動機
有的家長不好好思考孩子學習、做事的意義和道理??傆X得給點小的“刺激”便會引起孩子的反應,這可能會暫時起作用,但不會長期持續(xù)下去。因為心理學上有個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的問題。
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實在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fā)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這就是人們說的德西效應,在家庭生活中時有顯現(xiàn)。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shù)慕粨Q條件和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造成了不給條件、不滿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于是家長讓他們學習、做事,他就要向家長提條件,造成了家長的被動局面。
因此,家長應講清學習、做事的意義和相關的道理,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做事的感情和興趣,增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這種來自內部的動機會持續(xù)推動他們的學習、練琴及做別的事情。
少物質刺激,多精神獎勵
孩子小的時候,有時給予適當?shù)奈镔|刺激,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知識的不斷增長,精神世界的豐富,家長在精神上的鼓勵可能就顯得更為要。
孩子講條件,基本上是物質條件,若不斷滿足,長時間會不斷刺激他的物質欲望,專注于“物質享受”而不是學習。更有甚者,物質欲望膨脹,導致違法犯罪。因此,要多倡導精神鼓勵,如擁袍、撫摸、口頭夸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xié),這種妥協(xié)與物質換來的妥協(xié)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