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nóng)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淺談農(nóng)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教學是一刻也離不開興趣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淺談農(nóng)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的文章以供大家學習。
淺談農(nóng)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自我表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創(chuàng)新,開發(fā)他們學習的潛能,給不同程度的學生留下發(fā)展的空間。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參與能力。
(一)給學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標,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目標導向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后,就能明確本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帶著問題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我認為,課上不僅要讓學生明確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目標,還應該讓學生明確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目標。一般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亮出總的目標,使學生有個總的“奔頭”。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要求,也要通過過渡語或小黑板、幻燈等形式使學生明確。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向受到學生的青睞,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具有積極求知的愿望,主動地學習呢?這就要求教師運用良好的教法,向?qū)W生展示正確的學習過程。即完成“目標導學法”中“導”的部分;將模擬好的學法告訴學生,使學生練有方向,學有方法,這樣會為“目標導學法”中的“學”作好鋪墊,以此對學生掌握學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給予樹》一文,這是一篇描寫外國兒童生活的課文,有一些風俗學生不太熟悉。這樣學生就不易主動地去學習,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本課時我盡量縮小文化差距,導入時播放學生喜歡聽的《鈴兒響叮當》,并欣賞圣誕節(jié)的慶祝圖片,為學生營造一種節(jié)日的快樂氛圍。此時學生們也顯得異常的興奮!跟著音樂一起拍起了小手,完全進入了良性的學習狀態(tài)。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應做到以下三點:首先,要抓住提示學法的“火候”,激發(fā)掌握學法的興趣。如教學《給予樹》一課,導入時我先要求學生坐端正,并集體說出學習口號:“學習一分鐘,認真六十秒。”勤奮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從某種角度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方法。其次,要言明學法的精髓,使學生有法可依,有樣可仿,如果要求學生自學,就要出示自學的具體步驟,避免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做“無效功”。如教學《給予樹》時,我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1)我會認:認識本課10個生字,正確認讀20個詞語。(2)我會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小女孩金吉婭的善良。開始,我讓學生根據(jù)以往學習閱讀課文的經(jīng)驗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望。接著出示本課預設的學習目標,并讓學生說說怎樣完成學習目標(1),再出示具體的學法指導:“畫一畫:畫出課文中不認識的字;問一問:請教同桌或老師,讀準字音;讀一讀:同桌合作練讀生字;記一記:運用熟字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記住字型”來識記字詞。學生依據(jù)學法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然后教師組織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要抓住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重點指導。如教學《給予樹》時,通過感悟品讀課文,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這里我出示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品讀。第三段中通過“興高采烈”與“沉默不語”來體驗金吉婭的心情變化。
目標導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識的"第一線",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思考問題,并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暴露他們感知理解新知識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在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fā)現(xiàn)真理,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zhuǎn)化。這樣,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的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動機,使學生形成自主參與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深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教學中,我常用謎語激趣、故事激趣、歌謠激趣、直觀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戲激趣、懸念激趣等方法,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其中直觀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我們有效地借助于多媒體聲像圖文并茂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當學生這種好奇心一旦發(fā)展為認知興趣時,將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自主參與課堂教學。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為了讓學生掌握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我設計制作了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幾組畫面。教學時,美麗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小蝌蚪長成青蛙的整個過程。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以教師之情導學生參與之趣。1、把自己置身參與者位置、服務者地位。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熱情鼓勵每個孩子,實實在在的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尊重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鼓勵學生提出異議甚至批評。正確看待學生的答錯、寫錯情況,對學生多寬容、鼓勵和引導,是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源源不斷的激勵過程。
(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空間,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yōu)質(zhì)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是其外部活動逐漸內(nèi)化為自身內(nèi)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fā)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四)教師著力指導學法,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能力。
增強學生自主意識的關(guān)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后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解放頭腦,使學生敢想。
俗話說:“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想”比“做”更重要。世界上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想”開始的,科學家曾言人們“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錢和力量,而是缺乏想象。課堂上學生想什么,比教師講什么更重要。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設計有吸引力、開放的問題,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思維環(huán)境,鼓勵學生的思維活動,允許學生“異想天開”,允許學生做出自己的假設、解釋。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布,使學生能想的更多,能想得通。
2、解放束縛,使學生敢問。
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言:“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是問號。”敢問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在課堂上當學生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千萬不要認為他們是在無理取鬧;當學生跟你在某一問題上有分歧時,也不要認為他們是目無師長,都“一棒打死”。敢于產(chǎn)生疑問,也就是表明學生已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去了。所以,課堂上我總是積極地鼓勵學生提問題,多提有質(zhì)量的問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
3、解放雙手,使學生敢做、會做。
蘇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腦使手得到發(fā)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手使腦得到發(fā)展,使它更加明智。”所以,在課堂我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能讓學生自己做的就讓學生自己做。在學習新知識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索、發(fā)現(xiàn)。同時還鼓勵學生去搜集、摘取、調(diào)查一些問題。
4、解放嘴巴,使學生敢說。
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時有兩個甚至更多的思想。”所以,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針對某一問題允許學生有爭議,甚至面紅耳赤;允許他們講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甚至滔滔不絕。也就是能讓學生說的就讓學生說,使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學到知識。
淺談農(nóng)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二)
古人韓愈在《師說》一文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然而如今單單傳道,授業(yè)解惑就算是合格的老師嗎?《新課程標準》指出:“現(xiàn)在的老師對學生不純粹受之魚、授之于漁,關(guān)鍵要激發(fā)調(diào)動學生打魚的興趣并創(chuàng)造性打魚,這才算是合格的老師。”這說明對老師要求越來越高,那么作為老師如何激活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那么,如何激活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呢?
1.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入題,誘發(fā)學習興趣
好奇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如果教師采取別具一格的導入新課形式,就有可能成功地點燃學生興趣之火。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音響法。用樂曲制造氣氛,把學生帶入意境。如教學《在大海中永生》時,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設問:“同學們想知道這首歌曲是歌頌誰嗎?”音樂造成懸念,疑問指示學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開始了學習。
謎語法。用謎語開場,學生能從情境中接觸新課。如教學《蜜蜂引路》時,可設計這樣一個蜜蜂的謎語:“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飛進花叢中,授完花粉又采蜜,個個都是勤勞的小朋友。”富有情趣的謎語,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揭示內(nèi)容法。教材中有的課文是寫景的,文章所描寫的事物學生不熟悉??梢圆捎脪靾D或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展示出來。如教學《迎客松》,講課前先掛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幅圖,然后指導學生觀圖,最后叫學生看圖說文。以景誘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題切入法。課題對于課文內(nèi)容來說是“眼睛”,是“窗口”,常常有較深的寓意。對這樣的題材,可以采取教師設疑或?qū)W生質(zhì)疑的做法,由課題直接引發(fā)問題。如教學《尋隱者不遇》時,可以這樣設疑:“大家去拜訪過人嗎?”“有沒有遇到過主人不在家、結(jié)果沒有見到而失望回來?”用這些問題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背景簡介法。教材中不少課文寫的是名人軼事,在教學這類課文時,可從介紹名人事跡和時代背景入手,為學生突破疑難助力。如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時,向?qū)W生介紹鄧小平生平事跡和他突出貢獻。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聯(lián)系教師所作的簡介,對課題和課文內(nèi)容,就不會感到難于理解了。
2.建立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師生關(guān)系,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有知識多與少、先知與后知的差別,沒有人格上的差別,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密切師生之間的交往,建立教師與學生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關(guā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有耐心,等待學生進步。每一個人學習都有一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這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師要耐心等待。如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普遍存在困難。學生寫好作文非一日之功,得慢慢來,不能操之過急。教師要一點一點地細致講解寫作知識,一篇又一篇地分析優(yōu)秀范文,一遍又一遍地批改學生的習作。
要有信心,傾聽學生呼聲。教育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雙向溝通、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過程。這意味著,教師應當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學會用學生的眼光看待世界。適當調(diào)整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學得稱心了,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3.引導閱讀,堅持實踐,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明確規(guī)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 萬字,適合兒童閱讀的各類讀物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重要的語文教育資源。那么,擴大課外閱讀量,養(yǎng)成課外閱讀習慣,需要從各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是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故事參加講故事比賽,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童話故事《烏鴉和狐貍》、《蟬和狐貍》、《賣火柴的小女孩》,神話故事《開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濫竽充數(shù)》,名人司馬光、王冕、毛澤東、霍金、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等。
是用名人效應、名言名句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經(jīng)常向?qū)W生介紹孔子、司馬遷、杜甫、王冕、李時珍、魯迅、毛澤東、周恩來、雷鋒、法布爾、霍金、富蘭克林、諾貝爾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跡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勵同學擴大閱讀面,培養(yǎng)他們廣泛的興趣,鼓勵學生多到學校閱覽室、圖書室看書,借書,多樣化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閱讀條件,也可在班中設立“圖書角”,讓同學們拿出自己喜歡的好書放在“圖書角”里供同學們一起欣賞,必須指出的是,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見到效果。
豐富內(nèi)容,開展活動,創(chuàng)造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少年兒童主要靠直接興趣指導行動。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把這些內(nèi)容組織到語文教學中。如小學生最喜歡做“老鷹抓小雞”、“貼鼻子”等游戲,教師就精心策劃,活動前要求同學們記住活動的全過程,觀察同學的一言一行和表情。游戲結(jié)束后,組織學生說一說,并進行評議。學生玩得開心,自然說得興致勃勃,口頭表達能力得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