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教學方法 >

關于陶行知的教學智慧

時間: 曾揚1167 分享

  有時候我們需要向歷史要智慧,通過重溫歷史的某個片段或觀點發(fā)現新的方向。比如,歷久彌新的教育教學改革,每一代人都在試圖謀變,卻可能要重復那些恒久不變的常識。

  今天,我們來重溫一下陶行知當年倡導的教學主張,先從一個喂雞吃米的故事開始。

  有一次,陶行知應邀到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并沒有直接開始演講,而是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雞。臺下的聽眾很好奇,不知道陶行知到底要干什么。陶行知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吃,可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讓公雞吃米呢?陶行知又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里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接下來,陶行知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行知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學生,學生是不情愿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學生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為陶行知富有創(chuàng)意的開場白叫好。

  這個有趣而形象的故事充滿深刻的教學隱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教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從教師的灌輸式教學走向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學會放手、善于放手。在課堂上,放手是一種愛,愛學生就要給學生自由,而非以愛的名義控制和灌輸。

  陶行知借這個故事不只是隱喻學會放手,還意在批判當時的教學灌輸現象之嚴重。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樣的現象又有多少改觀呢?

  讓我們共同從這個故事的隱喻出發(fā),學會像陶行知一樣“輕輕地松開手”,如此,正如雞可以自由地吃米一樣,學生也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

  每個人天生都有充分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教師要做的就是放手,將自己真正定位為協助者和支持者,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去探究。

  學習終究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件,沒有人可以包辦另一個人的學習,無論教師為學生提供多么有營養(yǎng)的食物,“吃”的事情最終要由學生自己完成。有人說,課堂應該是充滿機會的地方,那么這個機會首先應該是練習“自主”的機會。課堂教學絕不是一廂情愿的喂養(yǎng),而是給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的機會。

  陶行知的教學理念不僅體現在故事中,他還提出過許多具體的教學主張。在教學上,他極力主張“教學做合一”,甚至將“教學做合一”5個字作為曉莊學校的校訓。他生怕有人將教學做割裂理解,所以就此做過專題演講,闡明“教學做”是一件事,而非三件事。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學才是真學,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是那個時代“最課改”的人。1927年,他曾闡述過“為教而學”的理念,讓學生做“小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循著陶行知的這一理念,讓學生成為教者,以教者的方式倒逼學、促進學,更有利于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陶行知的這些主張,既是理念也是方法。說出來,講給別人聽,是學生的一項關鍵能力,也是課堂的生長素。好的課堂應該讓表達生根,讓學生變成學習結果的輸出者,因為輸出是比輸入更重要的學習方法。

  在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過度講授實在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教師善于停止自己的講授,學生才有機會張嘴。而閉嘴何嘗不是一種勇氣、一種智慧呢?難怪有人說,“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更長的時間學會閉嘴”。

  過去我們常說,凡是學生會的可以不講,那是不是意味著,學生不會的就可以多講呢?其實未必。學生不會的教師也可以少講,因為這樣可以給那些不會的學生更多表達、發(fā)聲的機會。讓學生從傾聽者、接受者,走向表達者、講授者,一定會遇見最美的課堂風景。

  從“為學而學”走向“為教而學”,意味著理念的一次躍升,而“為教而學”這樣的理念在實踐領域落實得還遠遠不夠。

  如火如荼的課堂改革,真實的課堂樣態(tài)參差多樣。無論新理念、新技術更新多么頻繁,不要遺忘了歷史,遺忘了過去的時代高度。從那個既定的高度出發(fā),一定能找到更精準的課堂坐標。

403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