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法律網(wǎng) > 憲法 > 立法 >

動物福利立法研究

時間: 俏霞20 分享

  動物福利立法最早肇始于英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動物福利立法研究,希望大家喜歡!

  動物福利立法研究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保護動物的意識日益普及。但近年來,各種虐待動物事件不斷被曝光,引發(fā)了人們對“動物福利”的關注,有關動物福利立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但由于社會認知水平與現(xiàn)實利益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相關立法進程緩慢。2005年8月,畜牧法草案中有關“動物福利”條款的流產(chǎn),預示著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已見曙光,還有很長的路子要走。當前,立法保護動物福利已經(jīng)成為國際總體趨勢,在此情形下,如何順應潮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動物福利立法體系,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顯得尤為迫切。而加深動物福利立法方面研究,對推動我國相關立法步伐意義重大。

  本文從動物福利的概念和倫理基礎著手,對動物福利立法的產(chǎn)生原因和發(fā)展過程做了介紹,在分析現(xiàn)有條件下我國動物福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上,對如何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動物福利法體系做了深入探討。

  動物福利指動物的生理與心理都不受人為因素的過度限制,使其能在康樂的狀態(tài)下生活。動物福利包含動物的健康與動物的快樂兩個方面,動物的康樂情況反映出動物福利的狀況。康樂的標準,就是國際通行的五大自由。

  動物福利概念的引入是人類意識觀念的進步。是人類基于利用動物和保護動物的權衡中提出的。動物福利的目的就是要在極端的福利與極端的生產(chǎn)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動物福利立法的產(chǎn)生是經(jīng)濟發(fā)展,宗教影響以及生態(tài)中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的結果。動物福利立法最早肇始于英國,在西方經(jīng)過了反虐待動物立法時期和尊重動物基本福利和權利時期兩個階段。在東方則是現(xiàn)代化過程中移植西方動物福利立法體系的結果,但發(fā)展很不平衡。在我國大陸,動物福利狀況差,動物還僅僅是作為工具和資源使用。究其原因,除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我國現(xiàn)有動物福利保護法體系本身不完善,存在明顯缺陷。相關立法少體系不完整,保護范圍過窄,法律制裁力度不夠。此外,法律條文操作性也不強。

  鑒于我國動物福利的處境惡劣,而有關立法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為構建我國動物福利立法體系,本文從國際貿(mào)易競爭要求、人類身心健康等方面做了立法必要性分析。而尊重和保護動物意識增強,及已加入WTO須按相關規(guī)則行事,這些又成為我國進行動物福利立法的可行性條件。

  在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礎上,本文對構建我國的動物福利法體系做了重點探討。筆者認為,動物福利要立法首先要解決動物的法律地位問題,其次要符合我國國情。而就立法體系本身,筆者對立法模式做了構想。認為,我國應當著手制定一部獨立的專門的動物福利保護法。對納入保護范圍的動物進行一般性的總括保護規(guī)定,并按動物分類制定簡要的特別保護規(guī)定。原有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實驗動物條例》等,可以特別法的形式納入該體系中。也可以根據(jù)需要頒布更多的特別法或在其他法律中加入特別的動物福利條文,以保持該法律體系與社會的同步。對動物福利保護法,本文分析了其立法依據(jù)及其采用的總分則立法結構。在總則構想中,筆者對立法目的、相關概念、立法原則、基本法律制度與保障措施及法律責任都做了詳細研究。在分則中,則建議按動物分類,對農(nóng)場動物、實驗動物、工作動物、伴侶動物、娛樂動物和野生動物進行立法保護。

  動物福利的概念

  動物福利的概念是由國外學者首先提出,并由英文AnimalWelfare轉(zhuǎn)譯過來的。對其內(nèi)涵國內(nèi)外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不盡相同,但其基本大意是指動物的生理與心理都不受人為因素的過度限制,使其能在康樂的狀態(tài)下生活。動物福利包含動物的健康與動物的快樂兩個方面,動物的康樂情況反映出動物福利的狀況??禈返臉藴?,就是讓動物有一個寬松的生活和生存環(huán)境,飲食正常,無疾病,無心理緊張壓抑,不受痛苦傷害等等。[1]目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動物應享有下列五大基本福利:(1)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即為動物提供適當?shù)那鍧嶏嬎捅3纸】导熬λ枰氖澄?使動物免受饑渴之苦;(2)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即為動物提供適當?shù)姆可峄驐鏊?能夠舒適地休息和睡眠,使動物不受困頓不適之苦;(3)享有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威脅的自由,即為動物做好防疫,預防疾病和給患病動物及時診治,使動物不受病痛傷病之苦;(4)享有生活無恐懼和悲傷感的自由,即保證動物擁有良好的條件和處置(包括宰殺過程),使動物不受恐懼和精神上的痛苦;(5)享有表達天性的自由,即為動物提供足夠的空間、適當?shù)脑O施以及與同類動物伙伴在一起,使動物能夠自由表達正常的習性(免受身體熱度不適的自由;表達所有自然行為的自由)。[2]除了上述基本福利外,不同用途的動物群體還享有各自不同的福利內(nèi)容。

  動物福利概念的引入是人類意識觀念的進步。是人類基于利用動物和保護動物的權衡中提出的。人類應該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要盡量保證那些為人類作出貢獻的動物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反對使用那些極端的利用手段和方式。動物福利的目的就是要在極端的福利與極端的生產(chǎn)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動物福利與動物保護

  在動物保護里一詞中,"保護"的含義實質(zhì)是"保存" ,或"保育" 的意思,動物保護是指為了挽救瀕臨滅絕的物種或使動物個體免受傷害,由人類社會采取各種保護措施和手段,從而使動物得以安全、健康地生活和繁衍后代。[3]概括地說,動物保護應具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為了保存物種資源或保育生物的多樣性,人類社會所提供的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如各國頒布的各種動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以保護瀕危的野生動物;建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qū),以保護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對具有特色的畜禽地方品種實施保種計劃,以豐富可利用的遺傳資源等。這意義上的動物保護,是以物種資源或種群為對象的保護,包括野生動物、家畜地方品種和培育品種等。這類保護的科學理論是以遺傳學、動物行為學和動物生態(tài)學為基礎的。

  第二層含義是,保護動物免受身體損傷、疾病折磨和精神痛苦等,減少人為的活動對動物造成的直接傷害。從這角度看,也可以認為是動物的保健和福利 ,也就是動物的康樂。薩姆布朗斯和古亦特分別概括了動物保護的這層含義。前者認為,動物保護是指使動物免受或者減輕痛苦、折磨及損傷;后者認為,動物保護是指避免對動物的殘忍行為, 改善對動3

  物的處置方式,減少動物的應激反應和緊張,并對動物的試驗進行監(jiān)督。這意義上的保護對象主要是指家養(yǎng)動物,還包括關養(yǎng)的野生動物。它是動物福利學及獸醫(yī)學和動物衛(wèi)生學交叉形成的新領域,而且包括倫理、道德等社會科學內(nèi)容。

  根據(jù)上述動物保護的概念和含義可知,動物保護的對象包括野生動物和家養(yǎng)動物兩大類。

  比較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兩個概念可知,動物權利包含著動物福利的內(nèi)容,但動物福利的概念則是基于如何科學、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這一角度提出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保護對象和保護內(nèi)容各有側重。動物保護的重點是珍稀動物和瀕危動物,目的是保護好這類動物的種群,避免它們在地球上消失。而動物福利的對象是實驗動物、農(nóng)場動物、伴侶動物、工作動物和娛樂動物,目的是避免動物受到虐待和身體的損傷,避免動物遭受折磨和痛苦。除了動物保護、動物福利外,人們還常常接觸到動物保健一詞,其實,動物保健也是動物保護的重要方面之一。所謂的動物保健,就是保護動物的健康,保健的重點是動物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其最終既保護動物,也保護人類自身的健康及維護人類的利益。

  動物福利立法的原因與發(fā)展

  動物福利法是指,把動物福利理念納入到現(xiàn)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框架內(nèi),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使人類承擔起滿足動物福利需求的義務。

  動物福利立法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經(jīng)濟原因 先進的動物福利立法是建立在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哲學認為,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動物福利的關注的前提是,經(jīng)濟要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有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因此,動物福利立法首先出現(xiàn)在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英國,后來隨著經(jīng)濟中心的轉(zhuǎn)移,動物福利立法的中心也逐漸由英國轉(zhuǎn)移到美國。

  動物福利立法建立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之上。此外,經(jīng)濟水平也決定了動物福利的提高和動物福利立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隨著人類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人類福利也日漸提高。伴之而來的,通常也只有在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會有精力和財力來考慮改善寵物的福利。例如,家養(yǎng)寵物福利完全就取決于人類福利。物質(zhì)缺乏只求生存情況下,人類是沒有多余的物質(zhì)條件來改善和提高動物福利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能看到人類為了生存而不得已殺死寵物的原因。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結論——人類的福利狀況決定動物的福利狀況,動物福利的提高是人類福利提高的產(chǎn)物。

  第二,文化原因 宗教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動物福利的立法。產(chǎn)生于西方的動物福利立法帶有很深的宗教的印記(“摩西十誡”中就有保護動物福利的內(nèi)容)。西方__主張人類和非人類的動物平等。在中世紀占據(jù)主流的宗教法和深受宗教影響的自然法中,我們都能找到動物福利立法的影子。

  許多法學家認為,自然法是動物福利立法的歷史淵源。而自然法的歷史淵源是宗教,因此,我們可以推理出這樣的結論——動物福利立法的歷史淵源是宗教,也就是說,宗教是動物福利立法的文化根源,它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動物福利立法。

  第三,理論原因 傳統(tǒng)的立法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與以往的立法不同,動物福利立法的理論基礎卻是生態(tài)中心主義。所謂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是以生態(tài)系統(tǒng)作為中心的,認為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的生命、健康、財富同樣具有以法律維護的價值,立法目的不再局限于人的利益,而是從整個自然界的利益出發(fā),人的利益被包含在內(nèi)。[5]與此相對,我們傳統(tǒng)的人類中心主義則認為,人是唯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唯一的道德主體;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人是唯一具有內(nèi)在價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有工具價值;大自然沒有內(nèi)在價值和權利,大自然的價值只是人的情感投射的產(chǎn)物。 動物福利立法深刻貫徹生態(tài)中心主義,把道德關懷和權利主體的范圍由人擴展到動物。但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要求不限于此,它還要求把此范圍擴展至所有存在物,甚至從所有存在物擴展到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對于動物福利立法而言,其立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法律主體的單一性,希望通過立法形式確認動物的法律地位,即認為動物具有和人類同樣的價值,需要法律予以維護。

  西方動物福利法的發(fā)展

  動物福利立法最早肇始于英國,其在西方的立法實踐可分成兩個發(fā)展階段:1、反虐待動物立法時期

  這一時期跨越整個19世紀,持續(xù)到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動物福利立法很多都是針對“虐待動物”問題的。

  早在1596年,英國切斯特郡就制定了一項關于縱狗斗熊的禁令。1809年,有人在英國

  國會提出一項禁止虐待動物的提案,該提案雖然在上議院獲得了通過,但在下議院卻被否決。1822年6月22日,英國議院接受了愛爾蘭莊園主理查德·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馬丁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反對虐待動物的法律,它首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guī)定了動物的利益,被認為是動物福利保護史上的里程碑。根據(jù)該法案,在全國范圍內(nèi)殘酷對待動物的行為都將被視為犯罪行為而受到懲罰。1824年馬丁又組織了“禁止殘害動物協(xié)會”(后改為禁止殘害動物皇家協(xié)會)。此后英國又相續(xù)制定了《禁止殘酷對待動物法》(1876年)。

  把對動物的同情變成公共事務,并為此訂立規(guī)則、法律以促進社會的轉(zhuǎn)變,這是英國19世紀社會變革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此項防止虐待動物的立法借由反對殘酷虐待動物而大大改善了動物的福利。這一轉(zhuǎn)變的來源并非來自__而是對倫理的思考。馬丁法案對引導英國國民善待動物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極大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相關立法。

  以英國的《馬丁法案》為契機,從19世紀開始,西方各國先后在動物福利領域展開了立法探索。1850法國發(fā)布了格拉蒙法令,即反對虐待動物的法令。與英國不同,法國先有動物保護協(xié)會,后有立法。此后,先有民間組織和行動,再有政治實踐和立法的模式遂成為歐美國家制定防止虐待動物立法的一般過程。

  在美國,1866年4月19日,紐約立法當局通過了一項禁止殘酷對待所有動物的法案,即《禁止殘酷對待動物法》,禁止虐待所有動物,包括家養(yǎng)與野生動物。

  19世紀后期,英國又將對動物的同情和倫理關懷擴展到實驗動物領域。

  歐美大部分國家在19世紀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動物的立法。1824年,牧師亞瑟•布魯姆召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動物福利組織——“反虐待動物協(xié)會(PSPCA)”,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動物福利組織,該協(xié)會促使英國政府立法禁絕了斗牛和斗雞,這后來被認為是在與傳統(tǒng)的人與動物關系斗爭的漫長歷程中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后來,在法國、美國、荷蘭等國此類組織紛紛成立,其促進了本國動物福利立法,主要是反虐待動物方面的立法的發(fā)展。

  這一時期,動物福利立法主要是從動物的基本生存問題出發(fā),通過立法解決虐待動物問題。

  2、尊重動物基本福利和權利時期

  時間跨度從20世紀至今,尤其是二戰(zhàn)后。這一時期的動物立法有二個特點:第一,對動物福利關注的全面性,不但考慮動物的生存需要,同時也關注動物的精神需求。

  1911年,英國通過了動物保護法;

  1900年,美國通過了禁止在各州之間販運被非法獵殺的野生鳥類的《勒西法案》。1958年,通過的《仁慈屠宰法》要求家畜屠宰場杜絕對動物施加沒有必要的痛苦;1966年美國通過了《實驗室動物福利法》,該法先后于1970年、1976年、1985年和1990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訂,并于1999年修改為《動物和動物產(chǎn)品法》。[6] 1973年美國伊利諾斯州的《人道地照料動物的法律》也要求動物的所有者為他的所有動物提供足量優(yōu)質(zhì)衛(wèi)生的飲用水和食物;充分的庇護所和保護,以使其免受惡劣天氣之害;人道的照料和待遇。同時還規(guī)定任何人或者所有人不得打、殘酷對待、折磨、超載、過渡勞作或用其他方法虐待任何動物。[7]目前美國所有的州都有關于保護動物的法律,有些州的立法甚至將虐待動物的行為上升為犯罪,并通過刑法加以規(guī)制。如美國密歇根州刑法就專設了“動物”一章,針對虐待動物、進行殘酷治療、遺棄、不提供適當照料等行為,明確規(guī)定了當事人的刑事責任。2001年2月14日,美國科羅拉多州推出了《威斯蒂法》,把虐待動物由原來的“不良行為”上升到“重罪”。美國人的邏輯其實很簡單:殘忍對待動物的人,往往也會對人類暴力相向。把虐待動物定為有罪,可以給那些有意傷害動物的人以重重的警示。

  1974年,挪威發(fā)布動物福利法;

  1987 年德國有了自己的動物保護法。1998年上升為動物福利法案。2002年5月17日,德國下議院以多數(shù)票通過修憲案,在憲法中明文規(guī)定保護動物權利。這項與動物有關的法案內(nèi)容十分簡單,只是對憲法20A條款稍加修改,在“人”的后面加上了“和動物”幾個字,但卻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第一次將動物放在與人一樣平等的位置上,并且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使德國成為歐盟國家中第一個把動物保護列入憲法的國家。

  1997年,瑞典在原有動物保護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強制執(zhí)行的《牲畜權利法》。這部旨在改善動物福利的法律規(guī)定,不能用過于擁擠和窄小的籠舍養(yǎng)雞,在夏季必須把牛放出去吃草,豬要有稻草鋪墊以便休息。這些規(guī)定都是針對機械化飼養(yǎng)動物導致的嚴重貶損動物生命的情況而設立的。[8] 2000年澳大利亞頒布了《動物福利保護法》專門禁止野蠻對待動物的行為。

  第二,除了國內(nèi)法之外,這時期還出現(xiàn)了國際性的動物保護公約。這些公約對各締約國也有相當大的約束作用。比如1976年通過的《保護農(nóng)畜歐洲公約》,1979年制定的《保護屠宰用動物歐洲公約》等。后者規(guī)定“各締約國應保證屠宰房的建造設計和設備及其操作符合本公約的規(guī)定,使動物免受不必要的刺激和痛苦”。締約各國的法規(guī)必須與國際公約相配。這也對歐洲國家的動物福利立法具有相當大的促進。一般來說,歐美發(fā)達國家較早開始注重動物福利立法,并能夠因時代變化在法律上作相應的調(diào)整。

  東方國家動物福利法的發(fā)展

  東方國家的情況各不相同。本來,東方各國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也各有一套律法和習慣。在對待動物的事情上,更是借由習慣或者宗教文化傳統(tǒng)來節(jié)制和處理。但是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逐漸喪失了影響力,甚至被毀棄遺忘,而普遍采用了西方現(xiàn)代法律體系來管理社會、約束人群。然而,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亞洲各國的法制現(xiàn)代化程度差別較大,這種情形直接影響到動物福利立法。大體上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國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都在上個世紀完成了動物福利立法,而在同一時期,中國大陸在這方面卻一直處于滯后的狀態(tài)。

  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我國香港地區(qū)的動物福利立法起步較早。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香港就有了法律公告禁止殘酷虐待動物,并有針對動物和禽鳥的公共衛(wèi)生規(guī)例。隨后,又公布動物飼養(yǎng)規(guī)例、貓狗條例和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直到1999年,香港政府還頒布了新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律公告,增加修訂條款。臺灣于1998年頒布了《動物保護法》。這是一部綜合性動物保護法律,具有全新的視野和明晰完善的規(guī)定。

  雖然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社會發(fā)展程度各不相同,它們的動物福利法都有類似的主旨。新加坡1965年制定的《畜鳥法》是為了“防止對畜或鳥類的虐待,為改善畜、鳥的一般福利以及與之有關的目的”。菲律賓《1998年動物保護法》的主旨是,為了“通過督導及管制一切作為商業(yè)對象或家庭寵物之目的而繁殖、保留、養(yǎng)護、治療或訓練動物之場所,以對菲律賓所有動物的福利進行保護及促進”。香港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旨在“禁止與懲罰殘酷對待動物”。臺灣《動物保護法》則是為了“尊重動物生命及保護動物”。

  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對動物一詞的界定。新加坡《畜鳥法》在防止虐待動物一章里,認定“動物”應該“包含任何野生或經(jīng)馴養(yǎng)之獸、鳥、魚、爬行動物或昆蟲”。香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中的“動物”為“任何哺乳動物、鳥雀、爬蟲、兩棲動物、魚類或任何其他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不論屬野生或馴養(yǎng)者”。這兩者的動物概念都非常徹底,甚至包括了昆蟲和無脊椎動物,一個公民不能欺負一只狗,同樣也不應惡意地殘害一只蟲子。其理念就是所有動物都不應該受到虐待。

  這意味著人們對極其弱小的動物也表達了關心和法律照顧。雖然,至少在香港,還沒有聽說因為虐待蟲子或者魚被懲罰的案例,但是,也沒有或很少有人反對法律保護蟲子或者無脊椎動物不受虐待的權利。那里的公民發(fā)出反對的聲音并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理解法律的善意,知道法律應該提高人們的理想,樹立德行榜樣。 不過,從實用的角度看,臺灣地區(qū)《動物保護法》中的“動物”概念更易實行。其“動物”是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yǎng)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jīng)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在我們看來,這或許更適合作為法律規(guī)定保護的對象。它值得借鑒的地方也在這里,它與大陸的整體狀況和認知水平也相適應。

  動物福利概念及立法實踐,自西及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出臺了反虐待動物的立法,盡管各國立法的形式不同,但核心相同:防止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痛苦??梢妱游锏纳鼉r值已逐漸被法律所承認。

  動物福利立法發(fā)展的歷程,是人類道德意識的擴展史。它關系到人與物,涉及人與人的關系。在現(xiàn)代,動物福利的思想與立法實踐,是伴隨奴隸與婦女解放、動物甚至人性解放而發(fā)展起來。它體現(xiàn)人類道德視野和道德關懷的擴展。

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