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的讀書筆記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變革運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的讀書筆記篇1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fā)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tǒng)純正的中國文化,并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并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后,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
這一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作好了思想準備。這次運動的主要缺點是其領導人沒有把運動普及到群眾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識分子圈子里,他們除了一般的政治口號外,沒有提出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具體辦法。同時他們形式主義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chǎn)。但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當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列主義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資產(chǎn)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yōu)橐粋€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的運動,《新青年》也逐漸變成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
我認為新文化運動對以后的影響有一下幾點: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fā)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fā)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tǒng)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后來。 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延續(xù),是資產(chǎn)階級文化反對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爭,它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的讀書筆記篇2
一、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
新文化運動的開端,一般都認為是在1915年,以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為標志;而其結束時間,則說法不一,但大都認為是在1920年代。如果把新文化運動定義為一種特指的社會運動,那么為之確定起止時間是無可非議的,而且各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要想全面、深刻理解新文化運動,則必須把新文化在中國從萌芽到發(fā)展的全過程(不妨稱之為廣義的新文化運動)納入視野,并考察其歷史背景。
新文化在中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40年。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催生了中國第一批向西方學習的人。他們及越來越多的后來者在中國與西方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方的強大與其技術、科學、經(jīng)濟、制度等文化因素有關,并開始學習、引進。
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更多的人覺醒,以致希望革故鼎新的力量敢于嘗試改變政治制度。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大批希望革新者轉向革命,終于導致清王朝的覆滅。在這一歷史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新思想、新文化日益增強的巨大作用。
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并未能使中國走上康莊大道。新舊勢力的斗爭日趨嚴重,國內(nèi)外的復雜形勢和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終于觸發(fā)了頗有聲勢的新文化運動,漸進的成長變?yōu)橥贿M的狂飆。
1917年,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共產(chǎn)主義思潮在中國迅猛發(fā)展,為新文化運動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共產(chǎn)主義及社會主義思潮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影響已經(jīng)十分突出。
1920年代中后期,軍事和政治斗爭日益激烈,北伐戰(zhàn)爭和國民政府成為關注焦點,新文化運動逐漸失去了勢頭。
不過,從那時直到現(xiàn)在,新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從未停止過。實際上,近現(xiàn)代以來,所有歷史事件背后,都可以看到文化因素的巨大影響;而且不難發(fā)現(xiàn),新文化的影響力在增強。
二、新文化運動的成就和局限
新文化運動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的壟斷地位,引進了新的文化因素,為各種文化共存開拓了空間。但是,在新文化自身的建設方面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上,則存在不少問題,有很大的局限性。
就當年所提倡的科學、民主、新道德和新文學而言,在科學和新文學方面成就比較大,而在民主和新道德方面則問題比較多。
在提倡科學方面,新文化運動最為成功。盡管至今仍有極少數(shù)人持反智主義態(tài)度,認為科學是“奇技淫巧”,弊大于利;盡管至今有科學素養(yǎng)的人比例還不很高,但總體而言,新文化運動之后的中國,科學知識得到迅速傳播,科學精神很快取得優(yōu)勢,則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從新式學校及其包含大量科學知識的教材迅速普及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提倡新文學方面,新文化運動也非常成功。新文學很快就風行天下,同時白話文幾乎徹底取代了文言文,成為一切書面表達的工具。簡化字和漢語拼音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后來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民主方面,情況很復雜。辛亥革命勝利以后,民主制度的運作很不順利。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在知識階層激發(fā)了強烈的民主訴求。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民主未能成功。就連以實現(xiàn)憲政為目標的國民黨,后來也開始積極宣揚“一個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搞起了實際上的一黨獨裁。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主訴求始終只是一種“訴求”,未能獲得實際上的成就。甚至直到今天,民主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嚴峻問題。
在道德領域,新文化運動對舊道德的批判,產(chǎn)生了可觀的效果,但是在新道德的建設方面,卻不能算很成功。三從四德、愚忠愚孝是臭了,可新道德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卻存在巨大的爭議?;仡?00年來的歷史,不得不承認,道德問題始終是困擾中國人的最重大的問題之一。
新文化運動存在的問題,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歷史條件的限制,二是局中人的浮躁情緒。如果運動的引領者們能更清醒地認識當時的歷史條件,克服自身的浮躁情緒,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問題,結果應該會更好。不過,歷史畢竟已成為歷史,我們不應苛求前人。我們今天回顧以往的經(jīng)驗教訓,不是為了批評前人,而是為了我們今后能做得更好。
三、浮躁情緒的影響
西方的沖擊,使許多中國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形勢的嚴峻,加上急于救亡圖存的迫切心情,導致了廣泛存在的浮躁情緒。
最初,許多人注意的是西方的堅船利炮、科學技術;后來,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xiàn)更重要的是制度,是文化。這顯然是很大的進步。但是,在新文化運動中,一些人過于簡單地把中國的落后歸咎于傳統(tǒng)文化,甚至歸咎于孔子個人。他們認為批判了傳統(tǒng)文化,打倒了“孔家店”,用先進的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中國就會好起來。他們著重于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陰暗面,卻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其優(yōu)秀成分。他們積極宣揚西方的光明面,卻似乎忘了或不知道西方的糟粕和黑暗。這樣的批判可以轟動一時,卻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這一點我們今天已經(jīng)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在提倡民主方面,許多人認為民主是思想認識問題,關鍵在宣傳;只要宣傳到位,大家認識到民主的重要性,民主就可以實現(xiàn)。他們沒有認真研究民主制度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不了解民主制度的必要條件,對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缺乏深刻的認識,提不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在實踐中往往表現(xiàn)的虛弱無力,未能成功引導中國走出“打天下坐天下”的傳統(tǒng)。
在提倡新道德方面,太多的人重批判,輕建設,以為只要打破了舊道德的束縛,任個性自由發(fā)展,新道德就會自然形成。歷史事實證明并非如此。要建立良好有效的道德體系,需要對人在社會中的表現(xiàn)進行深入研究,需要對人的本性有深刻認識。遺憾的是,新文化運動在這方面缺乏建樹。在情緒化地徹底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一些人從日本引進了一個難以準確定義的概念:國民性,然后對中國人的“國民性”進行了一番不得要領的批判和改造,最后無果而終。
浮躁情緒不僅存在于新文化運動,也存在于其對立面,甚至整個文化界。嚴復、張之洞和楊度等人是典型的例子。
嚴復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最嚴肅認真的學者之一。他年輕時認為,中國貧弱,是因為文化落后,只有引進西方文化,才能使中國富強。他把西方的哲學、經(jīng)濟學、倫理學、社會學、進化論、政治學等當時一些最著名的著作翻譯介紹到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然而,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殘酷現(xiàn)實,他又對西方文化感到幻滅,說“覺彼族300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字?;赜^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宇”,退回并完全肯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早年急于救國,從西方匆匆抓了幾味藥回來,而未能對西方的文化、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知之不深,思之未透,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現(xiàn)象,于是走向另一個極端。
張之洞等人主張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當時有不少人擁護,但由于其概念模糊,而且對西學的評議不足以服人,終未能修成正果。以后“體”“用”概念逐漸式微,盡管后來又有人提出“西體中用”,重啟體用之爭,仍未能挽其頹勢。
楊度是當時積極推動憲政的最著名的憲政專家,但他堅信中國必須有一個強力政府。他主張君主立憲,曾幫助清政府搞憲政。袁世凱時期,又組織籌安會推動洪憲帝制。最后,由于相信共產(chǎn)黨能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他選擇加入了共產(chǎn)黨。認為中國需要強力政府,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昧于大勢,維護并鼓吹帝制,其失敗也是難免的。
處于歷史大變局中的中國,只靠舊傳統(tǒng)顯然已經(jīng)不行了。中國亟需能指引方向的新思想、新理論。要么創(chuàng)新,要么引進,無論如何,不能沒有。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既采納來自西方的民主共和,又承襲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取得很大成功。然而,由于其理論上不夠系統(tǒng)、嚴謹,實踐中又存在諸多問題,加上他去世太早,來不及提高、完善,未能獲得最后成功。
與三民主義相比,馬克思窮畢生精力創(chuàng)建的共產(chǎn)主義理論體系顯得更博大精深,以解放全人類為目標的美好理想也更有感召力,再加上蘇聯(lián)革命勝利的示范效應,于是大批年輕人選擇了共產(chǎn)主義,為共產(chǎn)黨的成功準備了條件。不過,共產(chǎn)主義離中國的現(xiàn)實太遙遠,后來經(jīng)過毛澤東的改造,成了“馬克思加秦始皇”,才終于在大陸取得了成功。然而,問題遠未解決。從“”、改革開放直到今天,我們都可以感覺到文化問題的嚴重,中西文化之爭甚至有加劇的趨勢。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我認為,100年來廣泛存在的浮躁情緒是一個重要因素。當然,我們不應該對艱難探索的前輩們求全責備。他們看到中國嚴重落后,想讓中國好起來,有點急于求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nèi)绻胱龅酶?,則不能不努力克服浮躁情緒,汲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認真深入研究問題,踏踏實實尋求答案。
弄清楚基本概念,了解基本事實,是研究任何問題的前提。100多年來,太多的人把新文化混同于西方文化。一些人鼓吹全盤西化,一些人則倡導抵制西方文化,甚至有些人要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拯救世界。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首先是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西方文化,什么是新文化。
四、新文化不等于西方文化
新文化運動本來的宗旨,是用新文化改造甚至取代舊文化,是新與舊的博弈;但后來卻逐漸演化為用西方文化批判否定中國文化,成了西與中的博弈。早期的先驅們不乏明白人,他們努力引入的是真正的“新”東西,如科學、民主、新醫(yī)等等,這些即使在西方也是新的。但后來,許多人認為只要來自西方,再新也是西方文化。于是“新醫(yī)”成了“西醫(yī)”,科學和民主也成了“西方科學”和“西方民主”。這種糊涂認識導致文化領域的中西對峙,一直影響到今天。其實,對峙雙方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都把新文化與西方文化混為一談。
要了解新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qū)別,有必要簡略回顧一下新文化在西方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歷史。
其實,與中國一樣,西方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西方歷史的人都知道,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是基督信仰和王權政治。對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而言,16世紀開始興起的自然科學是新文化,17世紀發(fā)端的民主政治也是新文化。這些新文化一出現(xiàn),就對舊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科學動搖了____的基礎,民主則顛覆了王權政治。這兩個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都是不可避免的。
科學是人類理性進步的必然結果。日益深入的對自然界的正確認識,與____的許多理念和傳說格格不入,導致基督____學的對立。一些科學家受到迫害,但同時基督____威和影響力也開始下降。人類理性的進步是必然的,科學的發(fā)展也勢不可擋;基督____步退卻,最終放棄了與科學的對抗。這一過程影響深遠,至今仍在繼續(xù)。
民主對王權的顛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民主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公權力不被少數(shù)人壟斷。一個國家,在其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大多數(shù)民眾沒有文化、得不到足夠信息、也沒有足夠閑暇的情況下,公權力被某個家族或集團壟斷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民眾得不到足夠的信息,不懂也沒有工夫去考慮國家的事情,就是讓他們參與,他們也沒有能力,甚至不愿意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但是,如果一個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有足夠多的人有文化、有閑暇,也能得到足夠的信息,那么民主就是必然的,誰也擋不住。道理非常簡單:國家的事情,如果我不知道、不懂,也沒工夫考慮,你壟斷就壟斷吧。但是,如果你懂,我也懂;你知道,我也知道;你干得好,可以,干得不好,憑什么讓你繼續(xù)干下去?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決定了在這種條件下公權力不再可能被長期壟斷。研究英國歷史,在公權力逐步從國王轉移到貴族、又進一步轉移到平民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生產(chǎn)力提高、教育普及和信息傳媒的增加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科學屬于全人類,沒有民族和地域的色彩。物理定律、元素周期律和日心說等等是沒有中西之分的。實際上,科學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人類的事業(yè),全球各個民族都正在做出自己的貢獻。
民主是人類進步的必然。任何一個國家或族群,在其多數(shù)成員有文化、有閑暇、能獲取足夠信息的情況下,都絕無可能允許公權力被長期壟斷。
西方在其傳統(tǒng)文化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下,進入轉型期。其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價值觀都開始發(fā)生重大變化。政治制度的進步、科技和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目共睹,文化方面經(jīng)歷的危機和發(fā)展卻較少引起外界的關注。
其實,在新文化的沖擊下,最先陷入危機的是西方文化,而不是中國文化。英國革命、法國革命、美國內(nèi)戰(zhàn)、俄國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文化危機的陰影。嚴復眼光獨到,看到了文化層面,說出了“覺彼族300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字”這樣的話,但他沒有弄懂的是,這是發(fā)展中的問題,不是衰敗中的問題;出路是前進,不是后退;前景是新生,而不是死亡。
危機的原因在于,當舊的信仰和價值體系受到?jīng)_擊、影響力大幅下降時,新的信仰和價值體系尚在萌芽期,未能有效發(fā)揮作用。另外,新文化中的某些成分一開始比較幼稚,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進化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有一定道理,但把生物界的叢林法則簡單引入人類社會,宣揚社會達爾文主義,則產(chǎn)生了嚴重后果。希特勒的極端種族主義就是一個最突出的典型例子。
西方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系列改良、改革甚至革命,逐步擺脫舊的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盡管文化方面的危機依然存在,但舊的正在調(diào)適,新的正在成長,前景并不悲觀。
新文化中,科學和民主是最先發(fā)展起來而且比較成熟的部分。但是,科學是工具,民主是程序,它們雖然對對舊文化產(chǎn)生巨大沖擊,但不能算是價值體系本身,無法取代信仰。因此,在信仰和道德領域,宗教和傳統(tǒng)文化依然發(fā)揮著巨大作用。與過去不同的是,民主導致政教分離,打破了單一宗教或文化的壟斷,使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能夠良性競爭,為新文化的發(fā)展準備了條件。
新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新文化是人類理性進步的必然結果,沒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如科學、民主和對人權的尊重;而舊文化則受歷史和地理條件的限制,地域性和民族性較強,如宗教、哲學和一些傳統(tǒng)觀念。
在信仰和價值體系方面,新文化的發(fā)展比較滯后,但深入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與人的共性比較一致的觀念正在發(fā)展,而民族性和地域性較強的觀念正在衰退。一個屬于全人類的新文化正在孕育之中,盡管現(xiàn)在還看不清楚其形體,但趨勢已經(jīng)很明顯。在發(fā)展過程中,新文化一定會吸收現(xiàn)有各種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但它不會屬于任何一種既有的傳統(tǒng)文化。
五、新文化運動并未結束
從某個方面看,新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有點像黃河。它發(fā)端于19世紀中期,就像黃河濫觴于巴顏喀拉山;1915年在國內(nèi)外形勢的作用下,它爆發(fā)為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就像黃河在壺口受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驚心動魄的瀑布和湍流;它后來復歸平靜但影響仍然廣泛而深刻,就像黃河出壺口后不再激蕩但流量卻不減反增。
新文化在中國的發(fā)展可以看做是廣義的新文化運動,這個運動遠未結束。審視100年來的中國,不難發(fā)現(xiàn),當年存在的問題今天依然存在,另外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國內(nèi)的改革開放,世界的風云變幻,在文化領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傳統(tǒng)文化和新文化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中西之爭、新舊之爭、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之爭,嚴重困擾著中國。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走出困境,將考驗中華民族的智慧。
要想比前人做得更好,我們必須克服浮躁情緒。文化問題是最復雜難解的問題,只有全面認識、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簡單的歸因,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無濟于事。
從世界范圍看,東西方傳統(tǒng)文化都是人類早期智慧的產(chǎn)物,絕非一無是處,否則不會傳承至今。但是,無論前人的智慧曾經(jīng)多么輝煌,當今之世,墨守成規(guī)、拒絕發(fā)展,都一定會落伍。后退絕沒有出路。
新文化正處在進步過程中,遠非十全十美,解決不了的問題依然很多。而且,新的不等于就是對的、好的。有些新觀念、新思潮有待檢驗,甚至可能被淘汰。但是,人類的進步勢不可擋,人類理智的不斷提升是必然的。新舊更替不可避免。
科學和民主雖然不是價值體系,取代不了信仰,但其在新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科學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知識和視野,其廣度和深度遠非前人所能想象??茖W成果已經(jīng)在全世界范圍被廣泛接受。由于人的本性是一樣的,人類在其共同接受的新知識基礎之上,將形成大致相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為屬于全人類的新文化奠定基礎。而民主制度則為新文化的發(fā)展成熟創(chuàng)造條件。
就中國而言,新文化的發(fā)展是必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徹底否定傳統(tǒng)文化。相反,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會為新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并成為新文化的組成部分。最終,中國的新文化將與人類的新文化融為一體,就像黃河匯入海洋。
也許,我們正面臨第二次新文化運動(或廣義新文化運動的第二次高潮)。但愿它比第一次成功。
關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的讀書筆記篇3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歷史書上高度評價了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然而,馬克思先生告訴我們,凡事都是有兩面的!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來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知道,當年的社會背景是近代以來的蓬勃興起的“西學東漸”,由此大家慢慢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先進,不過最開始在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西方只是為了利用西方的知識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但是留學知識分子漸漸看到社會制度才是最偉大的力量。于是近代以來,中國如何向西方學習成了大家救國救民的唯一希望。所以出現(xiàn)徹底拋棄中學提倡西學的新文化運動。但是作者認為,最好的發(fā)展模式是“中西學為我用”,而且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沒有太多思想考慮的激進思想運動。原因如下:
一、拋去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拋棄了具有偉大表達能力的文言文,改用平淡無力的白話文。我們今日看前人的著作,都無不為其高深的文學境界所折服,其文筆清清如水,朗朗如月。反觀現(xiàn)代的白話文學,其文字表達淺顯俗化。僅從這點就不能不說新文化運動是場文學災難。其次,就是反對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認為其為吃人的禮教。誠然,禮教是有不合理之處,但是部分的不合理就應該將其徹底廢除嗎?當這個社會不知道對國家要盡忠,對父母要敬孝,對朋友要講義,對師長要言敬,對幼小要憐憫的傳統(tǒng)禮制時,曾經(jīng)禮儀之邦的中國如今也淪為出現(xiàn)社會風氣敗壞的二流國家。
二、不能形成全民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運動充其量就是當時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論戰(zhàn),就是《新青年》上不同派別的知識分子寫寫論文,互相攻擊。但是由于當時中國國民素質普遍不高,識字的都沒有幾個,更別說能接受民主和科學新的思想,所以作者認為,當時這場運動參與的人數(shù)相當少,所以這場思想運動考慮不周,比較激進和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