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錐編讀書筆記
讀管錐編,你的讀書筆記可以這樣寫:《管錐編》是錢鐘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巨著。那么大家的讀書筆記都寫了些什么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管錐編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管錐編讀書筆記篇一
【原文節(jié)選】
一字多意,粗別為二。一曰并行分訓,如《論語·子罕》:“空空如也”,“空”可訓虛無,亦可訓誠愨,兩義不同而亦不倍。二曰背出或歧出分訓,如“亂”兼訓“治”,“廢”兼訓“置”,《墨子·經(jīng)》上早曰:“已:成,亡”;古人所謂“反訓”,兩義相違而亦相仇。然此特言其體耳。若用時而只取一義,則亦無所謂虛涵數(shù)意也。心理事理,錯綜交糾:如冰炭相憎,膠漆相愛者,如珠玉輝映、笙磬和諧者,如雞兔共籠、牛驥同槽者,蓋無不有。賅眾理而約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訓得以同時合訓焉,使不倍者交協(xié)、相反者互成,如前所舉“易”、“詩”、“論”、“王”等字之三、四、五義,黑格爾用“奧伏赫變”之二義,是也。匹似《墨子·經(jīng)說》上:“為衣、成也,治病、亡也”;非即示“已”雖具兩義,各行其是乎?《論語·微子》:“隱居放言”,可釋為極言盡詞,亦可釋為舍置不言,然二義在此句不能同時合訓,必須拈一棄一。孔融《離合郡姓名字詩》云:“無名無譽,放言深藏”,謂“與”字也(“譽”去“言”),僅作棄置解;而路粹枉狀奏孔融云:“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后漢書·鄭、孔、荀列傳》章懷注:“跌蕩,無儀檢也;放,縱也”,又僅作肆極解。是“放言”之“放”體涵分訓,用卻未著合訓矣。即以“奧伏赫變”而論,黑格爾謂其蘊“滅絕”(einende machen)與“保存”(erhalten)二義a(3)a;顧哲理書中,每限于一義爾。信摭數(shù)例。康德《人性學》(Anthropologie)第七四節(jié)論情感(der Affekt),謂當其勃起,則心性之恬靜消滅(Wodurch die Fassung des Gemüts aufgehoben wird)a(4)a。席勒《論流麗與莊重》(Ueber Anmut und Würde)云:“事物變易(Ver?nderung)而不喪失其本來(ohne seine Identitat aufzuheben)者,唯運行(Bewegung)為然”a(5)a。馮德《心理學》引恒言:“有因斯得果,成果已失因”(Mit dem Grund ist die Folge gegeben,mit der Folge ist der Grund aufgehoben)a(6)a。歌德深非詩有箋釋(Ausegung),以為釋文不啻取原文而代之,箋者所用字一一抵銷作者所用字(so hebt ein Wort das andere auf)a(7)a。此皆只局于“滅絕”一義也。席勒《美育書札》(Ueber die asthetischen Erziehung des Menschen)第七,第一八函等言分裂者歸于合、抵牾者歸于和,以“奧伏赫變”與“合并”(Verbinden)、“會通”(Vereinigen)連用a(8)a;又謝林《超驗唯心論大系》(System des transzendentalen Idealismus)中,連行接句,頻見此字,與“解除”(aufl?sen)并用a(9)a,以指矛盾之超越、融貫。則均同時合訓,虛涵二意,隱承中世紀神秘家言a(10)a,而與黑格爾相視莫逆矣。別見《老子》卷論第四〇章。
語出雙關,文蘊兩意,乃詼諧之慣事,固詞章所優(yōu)為a(11)a,義理亦有之。后將隨文闡說,茲拈二例,聊暢厥旨。
管錐編讀書筆記篇二
《管錐編》注釋了中國十部古籍,凡是字句有出入,含義有分歧,源流可考證,值得闡述的亮點和需要評價的地方,錢先生都一一拈出。全書大約有一百三十萬字,論述范圍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此書考論詞章及義理,打通時間、空間、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障,其間多有新說創(chuàng)見。書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萬種著作中的數(shù)萬條書證,所論除了文學之外,還兼及幾乎全部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本書1979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一套四冊。后錢鐘書又出了一套《管錐編增訂》增加改正原來的內(nèi)容,共五冊,均為中文繁體版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于2001年又發(fā)行了一套六冊的版本。
管錐編讀書筆記篇三
好句摘抄:
風月寶鑒之喻----中世紀西方詩人將俗世比喻成“婦人",其貌甚美,其背皮肉消腐,-----人世間榮華,均作如是觀。
理頤義玄 假象于實,乃為研幾探微之津逮,釋氏所謂權益方便也。不可拘象而死于言下。
游詞足以埋理,綺文足以奪義,鈍根處處生著。
諧美之音樂必有哀聲、詩文至美則令人顫栗、洋蔥則亦可享文名
蓋男女乖離,初非一律,所謂“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亦所謂情愛之斷終,有傷食而死于過飽者,又有乏食而死于過饑者。
發(fā)而能止,之而能持,是為詩之三味。長歌當哭,首先要有真性情,詩歌才能有靈魂,其次要有節(jié),一唱三嘆比嚎啕痛哭更能沁人心脾。
管錐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