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集讀后感3篇
培根隨筆集讀后感3篇
培根隨筆集讀后感1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jīng)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于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zhàn),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后,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jīng)不起波折,但是易發(fā)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克制發(fā)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fā)怒而犯罪。”其實,筆者認為,要克制再一次發(fā)怒,就應該反省每一次發(fā)怒的原因,從而改變。到哪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時間慢慢的改變。不可急于一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也如此,易發(fā)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而《圣經(jīng)》里說人要有耐心。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建議“要保持冷靜,耐心等待”這樣,你一定可以打敗憤怒的。
培根隨筆集讀后感2
每個人生來就是一張純白的紙巾,干凈得讓人愛不釋手,不忍心讓它沾染上世俗的顏色。紙巾就像一個純潔的孩子,你讓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是個善良的人還是個虛偽虛榮的人取決于那染缸里究竟是什么顏色了。
看了培根寫的《論虛榮》后,我不禁會想起我走過的14年人生。
幼兒園的時候,正是懵懂的時候,同學們都迫切的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玩具,一個比其他同學好幾倍的玩具,他們希望在其他同學面前耀武揚威一番。小學的時候,正是懂事的時候,同學們拋棄了玩具把視線轉移到了名牌鞋、衣服等裝飾物身上,他們希望獲得其他同學的“敬佩”。初中的時候,正是成熟的時候,同學們拋棄了裝飾物把目標瞄向了潮流身上,他們希望在同齡人中顯得自己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從其他同學的一陣陣羨慕的討論聲中,從其他同學的一片片簇擁中,賺足了眼球,收獲了“成功”。
但是他們真的快樂了嗎?不,不可能的。他們有交到可以談心的朋友了嗎?不,不可能的。當他們在黑暗無人的地方,卸下平日里閃耀的裝扮,剩下的只有一顆孤獨寒冷的心。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培根曾經(jīng)說過“為虛榮而自夸者乃有識之士鄙薄的人物,庸人白癡贊美的對象,寄生食客崇拜的神祗,同時也是他自己謊言大話之奴隸。”多么準確而深刻的感悟啊!他把虛榮這個詞的意思剖析得淋漓盡致。是啊!我們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們是獨立的自由的,我們不應臣服于虛榮的裙擺之下,不能做它的奴隸從而被它掌控自己的人生。
虛榮是一塊發(fā)霉的面包。在樸素的人看來,它帶有霉臭味,表面具有色彩斑點,斑點會繼續(xù)擴大,會蔓延至整個面包表皮;而在虛榮的人看來,它帶有香氣,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樸素的人會想方設法的把新鮮面包保存的久一些,使其沒有發(fā)霉的可能;虛榮的人寧愿它發(fā)霉長蘑菇也不愿意去補救或者舍棄。
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僅此一次。在未來的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里,我們思索的不單單只是是如何與他人攀比,而是應該把對方當成促使自己進步的對手,向他人學習如何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去挖掘屬于自己的財富,然后去享受自己踏踏實實工作換回來的美好人生。遠離虛榮,做最真實的自己吧!
培根隨筆集讀后感3
文章短小卻不失精彩,語句簡練卻引人深省。——這是《培根隨筆集》與眾不同的閃光點。融入文章的世界,文中信手拈來的名言警句總能讓你意猶未盡。
在《談友誼》中,培根說:“向朋友傾訴衷腸可以產(chǎn)生兩種相反的效果:它可以使歡樂加倍,又可以使憂愁減半。”是啊,朋友是你忠實的伙伴,他可以和你一起分享快樂,也可以為你分擔憂愁。記得有一次我的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個坐在座位上看著成績單上的紅色大叉,一個勁地煩惱為什么當初沒有想到這么簡單的解題方法。平時要好的朋友在我身旁坐下,拍了拍我的肩膀說:“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你下次肯定會做得更好。”她還為我分析了這道題的錯誤原因和解題思路,腦海中的黑云一下子就撥開了,不過一會兒就和她一起嬉戲打鬧起來,把煩惱的緣由也忘得一干二凈。友誼,是人生之路上陪伴你的重要力量,沒有友誼,世界只不過是一片荒原。
“不要追求耀眼的財富,而是去追求你可以正正當當?shù)孬@得、合情合理地使用、高高興興地分配、心安理得地留下的那種財富。”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地去誠實勞動來獲取財富,而不是走歪門邪道去謀取利益,即使這樣可以令你財源滾滾,那也只是厄運來臨前短暫的滿足罷了?,F(xiàn)在社會上也有一些人為了錢財違背道德去干違法的事情,最終也只能在監(jiān)獄里悔過。總之,做壞事是沒有好下場的,我們應該本著自己的良心去做事。
讀《培根隨筆集》就像品茶,要細品,才能知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