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苦旅的讀后感800字范文
《文化苦旅》全書的主凋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物構成。那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800字,一起來看看吧。
讀《文化苦旅》有感[800]
我想必每個人對旅程的感覺應該都是美好的,因為我們可以去一個自己不曾生活過的地方。穿過這個陌生地方的每一條街道,領略不一樣的風景和風土人情。同樣,這些也是我對旅程的一個想法。所以當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記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時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點疑問。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優(yōu)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當然也有一些敘事性的,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就重點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瑣事。但是這些散文類型多有抒情之意。所以當看到一本以游記為主題的散文時,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類型的游記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應該是享受的、快樂的,余秋雨先生為何要在“旅”這個字前面放一個“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們的旅程又有別樣的不同。
最后,我們現(xiàn)在的旅游理念多為拍拍照,買買紀念品之類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華城市,名勝古跡。這種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們忘了一個地方它那從千古傳遞過來的文化底蘊。作者書中的足跡斷不了一些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點,但也不少濃墨著筆于一些不為我們熟知的地方。一種把旅程賦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帶著這些想法和疑問,我慢慢的閱讀了這本散文集?!段幕嗦谩愤@本散文集中在我閱讀過的文章,作者的修辭、語言都較現(xiàn)在流行的散文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現(xiàn)在散文多是優(yōu)美、細膩之詞,讀后讓人聯(lián)想到的是嬌柔之美。但是在這本書中的散文,各個旅程的描寫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多是樸實的文詞。讀起來讓人感覺是那種肅穆的靜謐的美感。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作者靠著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處此地當時的心境和生活。比如作者在《三峽》中寫到了漂泊江湖的李白;在《陽關雪》中寫到了送別故人的王維;在《柳侯祠》中寫到了遭到貶謫的柳宗元等等。這些類似的篇目中我不僅閱讀到了青山秀水的壯麗,更讀到了古人的心境與情懷。此時才懂得了文化的傳承對古跡的重要性。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
讀罷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不去,心中難復平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zhèn),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shù),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xiàn)象赫然呈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jīng)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jīng)不留情面地指出過秋雨先生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于歷史學,畢竟秋雨先生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是嗎?
我就這樣追隨著秋雨先生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后感》800字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jù)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讀后感相關文章:
1.感人的讀后感
3.大學文章讀后感
5.名著讀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