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吃飯》有感:活著就是為了好好吃飯
編者按: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吃飯?;钪褪菫榱撕煤贸燥?,對于《吃飯》這本書,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呢?
很早以前,就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吃飯只是一種本能的生理需求,并不是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比吃飯重要。
于是,在生活中,吃飯的時間總是被壓縮,馬馬虎虎吃飯也幾乎成了許多偉人的標配,偶爾犯了一點錯誤,也總是會被說上這么一句“就知道吃吃吃”,更不要說會吃、好吃很容易被人嘲諷了。而那些天天下館子、胡吃海喝、大擺宴席更是成為了一種社交的形式,喝成酒精肝、吃成胃下垂的,早就超出了“吃飯”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當我讀到鄉(xiāng)賢陸文夫先生的小說《美食家》時,剛開始不太明白作者為什么要講這樣一個故事,要塑造朱先生這樣一個饕鬄之徒。在我之前的思想觀念中,這樣的人是不務正業(yè)的,也是不識時務的,他那樣的出身,處于那樣一個時代,難道不應該好好“改造”、向貧下中農(nóng)學習嗎?
隨著年歲漸長,讀書增多,慢慢懂得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其實啊,對凡夫俗子來說,吃飯就是人生的大事,能吃頓好飯、能好好吃飯,很多時候甚至是難以企及的愿望。陸文夫本人也是愛吃的,一杯黃酒,幾個家常小菜,也曾讓陸先生享受高朋滿座的樂趣。他寫這篇小說,某種意義上是在告訴人們,追求吃飯,吃好飯,這也是健康的、高尚的價值觀。反之,飯都吃不上,又何來其他?
無獨有偶,阿城先生的名篇《棋王》中主人公“棋呆子”王一生也是個吃貨,這一段吃相的描寫,讓人看著心疼:“吃得很快,喉節(jié)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兩只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對于一個身處饑餓年代的人來說,對于吃的追求是實在的,他說:“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飽漢不知餓漢饑,這句話說得真好,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永遠無法體會一個饑餓的人對吃的渴求和虔誠。然而,王一生又不僅僅是一個飯桶,一個純粹的物質主義者,他癡迷于棋,并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為貴”的傳承者。在一個物質和精神均極其貧乏的年代,王一生對于吃、對于棋的虔誠恰恰表現(xiàn)出了一個民族堅韌的生命力。對他來說,對許多人來說,活著就是為了好好吃飯,好好下棋。
前幾年讀到了靳以先生之女章小東的一本書,書名就叫“吃飯”。作者旅居海外,近距離地觀察了海外華人的艱難生活,又有自身柴米油鹽的艱辛體驗,她以紀實的筆觸創(chuàng)作了多部小說,描述了幾代華人的“吃飯”問題。關于吃飯,章小東說,“人生起伏,無非吃飯”,“不管吃壞吃好,總歸要吃飯”,“吃飯再辛苦,也要有尊嚴”。故事里的人們?yōu)榱顺燥垼瑸榱顺院蔑?,漂洋過海,歷經(jīng)苦難,人世間的苦樂悲歡,就在鍋碗瓢盆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寫到這里,想起了劉若英的那一首《當愛在靠近》,里面唱到“真的想/寂寞的時候/有個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特別地讓人感慨。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家人一起吃早餐了,上班太早;我一周難得有幾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餐,幾乎每天總要很晚下班回家;午餐更不要說了,上班族有幾個人能在家吃午飯呢?
我們天天忙碌,天天為了“吃飯”而奔波,然而好好吃飯的愿望,卻總是難以實現(xiàn)。想起來,挺為自己悲哀的。
作者:陳浩
公眾號:教書匠陳浩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