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散文選讀后感(2)
楊絳散文選讀后感
楊絳散文選讀后感3
我不是個容易落淚的人,盡管這些年來,為一些人一些事,我憤怒過,痛苦過,感動過,然而至于落淚卻不是常有的事,依然記得的只有十七歲時讀完《平凡的世界》后的滿眶熱淚了,而當(dāng)我讀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眼里早已飽含淚水,我知道這不光光是因為感動,還有領(lǐng)悟和滄桑。
初次接觸楊絳先生,是在她為《圍城》寫的后記里,她用平淡而優(yōu)美的筆調(diào)講述錢鐘書的一樁樁趣事,連錢鐘書也覺得是“文筆之佳,不待言也”(《記錢鐘書與<圍城>附識》,錢鐘書散文集《人生邊上的邊上》)更覺得這是個聰明而又靈巧的女子,而后來果真見識了她的智慧,長篇小說《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記》,翻譯名著《堂吉訶德》等更讓她從錢鐘書的光環(huán)里走了出來,和她的丈夫一樣高,然而“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住,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就再次失散,就這么失散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于是就有了這本書,書名就叫做《我們仨》。
這本散文集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是怎樣的一種孤獨的痛呢?一個年已八九十歲的老人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兒,再又送走相伴一生的丈夫,然后在一個人的時間里獨自默默地思念他們仨走過的每一個日子,這里的每一個文字都是包含了心血的,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來回流動而結(jié)成的。
一、看著死亡來臨
她是文學(xué)家,是翻譯家,然而她說她更愿意做的是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于是當(dāng)她目睹了她的阿圓,她的永遠(yuǎn)叫她牽心掛肚的唯一的女兒,在死亡的路上掙扎時,她是什么感覺呢?她在文章中用悲傷的筆調(diào)寫道,“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是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她是用“心被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她心上的痛和不舍得,心是何等柔軟的物體,哪里經(jīng)得捅,還綻出血泡來?而血泡“像是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比喻說明她早已是流淚了。
當(dāng)病中的女兒述說對娘的思念時,“我心上又綻出幾個血泡,添了幾只飽含熱淚的眼睛”,母親心上為孩子而生就的血泡是怎樣的痛呢?不要說是死亡路上的折磨讓她痛徹心骨,就是平時女兒一個小小的摔倒也是會讓她心里禁不住受驚嚇,當(dāng)看護了半生的女兒最后抗掙不過猙獰的死神終于永遠(yuǎn)離她而去時,
“我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悲痛莫過于白發(fā)的父母為先去的黑發(fā)的兒女心里流出的渾濁的淚水,她說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會心里流血。
先是一個血泡,繼而又是幾個,最后是心里蓋滿了血泡,老人一顆的心變成全是血泡,痛苦可想而知。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這讓人痛不欲生!“我的心已結(jié)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每跳一跳,就牽扯著肚腸一起痛”。她的心里怎能不痛呢?女兒這么一個“強父母,勝祖宗”的“可造之才”卻只能“上高中背糞桶,大學(xué)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知識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怎能舒坦?“自從失去阿圓,我內(nèi)臟受傷,四肢乏力……(鐘書)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tài)龍鐘,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著眼睛招待我。”
然而等不到在時間的流失里慢慢愈合傷口,僅僅一年后,她的愛人錢鐘書,她的相守一生的愛人,也終于強睜著眼在說完“絳,好好里(即‘好好過’)”后,終于也離她而去了。一家三個人也只剩下她一個了,她說她愿意變成高山上的一塊石頭,守望著丈夫和女兒離去的背影。最愛的人也走了,家已經(jīng)不在成其為家了,“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客??偸遣荒芫昧舻?,總是要離開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個八九歲老人的思念更讓人觸痛,然而相聚只有在夢里或者那條與生路相反的路上。
楊絳先生將失去親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來臨時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離開卻什么做不了的無助感,表達得無比真實觸人心弦,卻又沒有絲毫的做作。于文學(xué)而言,死亡是最難以表達的主題,尤其是寫死亡帶給人的痛,稍有不慎,文字便會顯得僵硬,哭聲便會象干嚎,結(jié)果只會讓人產(chǎn)生排斥。但是楊絳卻寫得令人動容,這是因為她對女兒和愛人的愛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經(jīng)占據(jù)了人的心靈,這種愛在經(jīng)歷近六十年的人生顛簸后顯得越發(fā)珍貴,而一旦失去時,痛苦自然是成倍的,加上她的文筆功力深厚,寫起來是真情流露,當(dāng)然能寫好!作者將痛苦的心情藏在每一個看似平和的文字里頭,而一咬開卻又是血淋淋的。
這是一本情感濃烈而又溫和的書!
二、回望生的來路
第一二部的文字是痛苦的,而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里話語雖然一如她平時文章里的溫和,卻也時常露出一種辛酸和落寞,楊絳說“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窮途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影’?“但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她說他們的生命沒有虛度不是說他們一生做了多少貢獻,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在一起,于是作者以溫情的筆調(diào)敘寫自一九三五年自一九九八年六十來年的他們仨的生活,三五年結(jié)婚去英國牛津留學(xué),兩年后孩子的出生他們仨的生活開始了,然后是孩子的成長,兩夫婦的討生活,寫到孩子時,她的語言極為憐愛溫暖,甚至還有做母親的自得,幸福自筆底自然流露,讓人禁不住會心微笑和感慨.
比如把一外國人恭維孩子的話“a china baby ”理解為“一個磁娃娃”,因為孩子的肌膚細(xì)膩,像磁,他們很得意,“孩子在肚里,倒不掛心;孩子不在肚里。反叫我牽心掛肚,不知怎樣保護才妥當(dāng),”將母親的心態(tài)寫得動人,“圓圓得人憐,因為她乖,說得通道理,還管得住自己。”為女兒感到欣慰,對于孩子識字的過目不忘和孩子爺爺“吾家讀書種子,唯健汝(鐘書父親為孩子取的名)一人耳”的評價更是難掩自得,直到孩子留校當(dāng)助教,“我們得知消息,說不盡的積心滿意……我們的女兒永遠(yuǎn)在父母身邊”。繼而寫到他們一家人一起過了幾年平靜的日子,然而平靜并那樣維持多久,各類運動便接踵而來,這個家庭又開始飄搖居無定所遭受苦難,參加“三反”或“脫褲子,割尾巴”或“洗澡”運動,又是“大鳴大放”、“反右”,鐘書下放農(nóng)村掏糞,然后是“四清”,““””來了終于成為牛鬼蛇神。
這些運動在當(dāng)時的社會是如火如荼的,無人不曉,無人不參與,但這在楊絳的筆下并沒有成為核心內(nèi)容,盡管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也是用可比較大的篇幅來寫,但其著重點不是寫運動本身如何,而是將眼光放在了運動中的人怎樣,頻繁的運動成了背景,很顯然楊絳的本意在于透過運動來寫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廝守在一起,各類原本狂風(fēng)暴雨般的運動被她寫得很平靜,她寫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他們?nèi)绾瓮瓿晒ぷ?,如何?shù)次搬家,如何離群索居遠(yuǎn)離政治,鐘書如何在工作之余偷空讀書如何寫《管錐編》,她如何搞翻譯做學(xué)術(shù)論文。這本來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算不上大事,可正是因為在惡劣的運動環(huán)境中還能如此并且?guī)资旰蠡赝麜r還能如此平靜,就別有意味,這透露出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哲學(xué)。
政治向來都是血腥的,都是在或者堂皇或者隱蔽的理由下推行的,其目的不是改造人就是消滅人,至少是要改造靈魂,于知識分子而言放棄原來的思想不僅是諷刺的更是痛苦的,于是有的知識分子變不透,有的要變又變不過來反受折磨,也還有一部分偷偷地不變的,不變顯然意味著拒絕和抗?fàn)帲墒翘热裘骰饒?zhí)仗公然對抗,結(jié)局只是多幾具尸體,世界上多幾個冤魂而已,除了增加當(dāng)權(quán)者的惱怒從而作出更多的罪孽以外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偷偷兒不變”則是潛在的拒絕,這是策略更是智慧,盡管不太光明磊落,然而磊落也是要分對象的,英雄對英雄可以磊落,可是對待魔鬼的磊落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就是把自己送上斷頭臺,能夠做到“不變”已經(jīng)是可貴的了,可貴就在于不變者是清醒的,看出了當(dāng)時世界的荒繆,然后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被壓彎.
楊絳夫婦就是這類“偷偷兒沒變的”,她說,“我有一個明顯的變,我從此不怕鬼了,不過我的變,一點不合規(guī)格”,且不說各類運動使她“從此不怕鬼了”是否有諷刺意味,單“一點不合規(guī)格”這一句就將她的態(tài)度表露無遺,明知不合規(guī)格而為之體現(xiàn)了她的勇氣和韌性,更是說明了她的“人不能改造”的信念,也是對美國式的“打不贏它就加入它”理念的顛覆。
楊絳用動物園中的公象和母象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哲學(xué),公母兩頭大象由鐵鏈鎖著,公象耐心地?fù)u晃身軀,站定原地不動,母象會用鼻子把拴住前腳的鐵圈脫下,滿臉得意地笑,飼養(yǎng)員發(fā)現(xiàn)就給再套上,它并不反抗,但一會又脫下了,她說他們最佩服的就是這兩頭象。然而他們又何嘗不是兩頭聰明而又不外露的象呢!錢鐘書戴著鐐銬做學(xué)問原地不動,楊絳更是聰明,以“今天阿姨放假,我還得做晚飯還得看病人”的借口拒絕江青的邀請。
錢瑗呢?一個人單干,自稱“大海航行靠舵手”哪派有理就支持哪派,十年“”也沒有犯錯誤。一家人總算是度過了浩劫,錢鐘書總算是寫成煌煌巨著《管錐編》,楊絳也完成了《堂吉訶德》的翻譯。近年有人抨擊錢鐘書夫婦在“”那樣無人性的時間還只顧自己的學(xué)問,不問國事,不關(guān)國運?,F(xiàn)在看來這樣的抨擊呈現(xiàn)了他對歷史的無知,對中國政治的無知,更呈現(xiàn)了他對錢鐘書夫婦的無知,無知者當(dāng)真是無畏。楊絳說他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真是妥帖!
半生的經(jīng)歷寫來筆調(diào)平實自在,告訴我們一個讀者不知的錢鐘書,也同時告訴讀者一個不知道的錢瑗,更告訴了讀者他們“象”的反抗哲學(xué)。文字洗盡鉛華。含芳吐秀,有大家風(fēng)范,看似娓娓道來而情感濃烈,未見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聲,而又怨而不怒,將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經(jīng)歷勾勒了大概,時而幸福,時而溫暖,時而平淡!而最后的“只剩下了我一個”讓人動容。
她說得沒錯,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永遠(yuǎn),她說她不知道家在哪里。她還在尋覓歸途。
猜你喜歡:
3.讀楊絳散文有感
4.楊絳散文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