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讀后感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讀后感
《沁園春·長沙》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沁園春·長沙》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沁園春·長沙》讀后感篇1
整篇詞上闋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與同學(xué)們游玩橘子洲,抒發(fā)了自己的抱負(fù)與感慨,表現(xiàn)了作者的豪邁之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jié)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xiàn)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tài)。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zhuǎn)、傷感。毛詞與柳詞風(fēng)格之軟硬、深淺立現(xiàn)。
“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游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
《沁園春·長沙》讀后感篇2
讀毛澤東的詩,總會感覺到很強的時代感,總會感覺到他要抒發(fā)的感情是那么的濃烈,是那么氣吞山河。無論是《長沙》還是《雪》,雖是寫景,卻不失詩中要表達(dá)的抱負(fù)。
讀毛澤東的詩,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進(jìn)他所處的環(huán)境的。我們沒有身臨其境,卻倍受君臨天下的氣勢。是的,中國從來就需要這樣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巒連在一起,何等壯麗的冬色。寥寥幾筆,生動形象的冬雪圖就展現(xiàn)在眼前。似沒有紋身也一樣銘心。寫景同時抒發(fā)遠(yuǎn)大的理想,是一代風(fēng)流人物的表現(xiàn)。
《長沙》,深遠(yuǎn)的秋景在毛澤東的筆下,不但沒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種感覺:秋原來是可以像春一樣充滿生機和生命。于是碩果累枝頭的季節(jié),解放了人們的舊思想。對四周楓林如火的真實寫照,寄寓著他火熱的革命抱負(fù)。
《雪》與《長沙》是異曲同工,共奏中國美好江山的悠揚樂韻。
《沁園春·長沙》讀后感篇3
整篇詞上闋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與同學(xué)們游玩橘子洲,抒發(fā)了自己的抱負(fù)與感慨,表現(xiàn)了作者的豪邁之情。“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jié)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xiàn)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tài)。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zhuǎn)、傷感。毛詞與柳詞風(fēng)格之軟硬、深淺立現(xiàn)。“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游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萬物霜天競自由”一切生物都在競相呈現(xiàn)自由的生命狀態(tài),可見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宇宙如此之大,但卻不知誰來掌握其命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雖在問讀者,自己卻已經(jīng)回答了。表明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同樣,在上文中的“萬、盡、漫、百、擊”等字中都可看出作者的豪邁氣概和宏偉的理想。
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時與同學(xué)們來此地游玩,意氣奔放,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xiàn)象,贊揚美好的食物。“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表現(xiàn)了作者志并不在獲得高官厚祿,而是為了拯救當(dāng)時的中國和人民,為振興中華而努力。最后一句,顯示出了作者勇于向困難挑戰(zhàn),不畏懼困難的精神。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沁園春·長沙》讀后感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