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季羨林散文有感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最大的特點是簡樸,真實。那我們讀了之后,讀后感怎么寫?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讀季羨林散文有感,一起來看看。
讀季羨林散文有感篇1:讀《槐花》有感
初到東北,放眼盡是銀妝素裹,雖沒有萬里雪飄,但也是千里冰封,同修[1] 們興奮不已,紛紛踏雪拍照。而對于當?shù)厝藖碚f并不稀奇,甚至厭煩殘冬的漫長,期盼春天能加快腳步早日消融殘冬的積雪。
季老散文《槐花》中寫道:
槐樹在北方是非常習見的樹種。我雖然也陶醉于氤氳的香氣中,但卻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這種花樹——慣了。印度朋友參觀北大校園,走到槐樹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氣,抬頭看看了,眼睛瞪得又大又圓。
“真的好看呀!這真是奇跡!”
“什么奇跡呀?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們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嗎?”
我無言以對,可是他的話卻對我起了作用:我認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見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識。我在它身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的以前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過類似的情景??吹铰柸朐铺斓哪久迾鋾r,也曾大為驚詫。不禁大為慨嘆:
“真好看呀!簡直神奇極了!”
“什么神奇?”
“這木棉花。”
“這有什么神奇呢?我們這里到處都有。”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現(xiàn)在到了中國,在洋槐樹下,輪到印度朋友瞪大眼睛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經(jīng)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更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是容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
我想自己試一試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現(xiàn)在再走過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被ㄒ卜路鹗堑玫搅酥?,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語,又對我講話。周圍的山石樹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一片生機,融融氤氳。荷塘里的綠水仿佛更綠了;槐樹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籬笆里開的紅花仿佛更紅了。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的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連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
我對于教育教學工作也是如此,從來沒有追問和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兒童,每天與孩子在一起卻沒有讀懂孩子的喜怒哀樂為哪般。
無相禪師在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剛好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車,無相禪師趨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有一天,如果我看破紅塵時,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地問道:哦!那你什么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數(shù)我最了解水車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我就可以無牽無掛地出家了。
無相禪師道: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么樣呢?
青年說道:水車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zhuǎn)的原理,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里,不但無法轉(zhuǎn)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道:水車與水流的關(guān)系可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guān)系,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假如純?nèi)怀鍪?,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zhuǎn)不前的。因此,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身旁觀,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fā)廣度眾生的宏愿才好。使出世與入世兩者并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的正確態(tài)度。
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育,也如水車與水流。開展有效的數(shù)學教育,做一個讓孩子感到幸福的數(shù)學老師,首先要走近兒童,讀懂童心,讀懂教材,能夠深度把握數(shù)學學科本質(zhì)。而做到這些必須要“出入得宜”。
讀懂教材如何做到出入得宜呢?入則深,要深度分析教材本身承載的知識內(nèi)容,要解讀相關(guān)知識本身的重點,要分析學生學習時可能遇到疑難與困惑,要了解這一內(nèi)容前后相關(guān)的鏈接,要揣摩編者編排的意圖等等。入而不出則迷,深入解讀之后還要能退出來審視這塊知識對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其它版本教材的編排是怎么樣的,可能其它版本或其他國家的教材里邊沒有要求教學這塊知識,或者他們的編排體系不一樣,可是人家教出來的學生也不會怎么著。經(jīng)歷出入得宜的審慎,才能正確把握教材,有效教學才有可能。
讀季羨林散文有感篇2
近日閱讀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良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chuàng)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
該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從處女作開始一直到新作《憚巴老》,按年代順序排列。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chuàng)作的線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范,表現(xiàn)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處校園、情系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個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會堂,又住過“牛棚”,基于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nèi)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于后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得歷史。更突出的一點,就是其散文知識之豐富性、活動領(lǐng)域之廣闊多樣性和個人體驗之深切性無縫地融合在一起,讀來不忍釋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時代風云的鏡子,也是抒發(fā)人們心聲的畫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風格更是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為伴,其中一只心愛的貓叫咪咪,是一只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nèi)心還顫抖不止。”
中國近代外交家黃遵憲倡導(dǎo)“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雖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頓悟的譏諷,也沒有驚世駭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機智和才智取勝,但文章處處閃現(xiàn)其真情、真實、真摯、真切,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個特點。如季老寫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懷》,讀后為之動容,他寫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我一定要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絕不想成為行尸走肉”。這就是一任愛國老人的心聲。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寫道:“……在學習你的作品時,有一個人絕不會掉隊,這就是九十五歲的季羨林”。這是季老寫于2005年的散文片斷,展現(xiàn)了一種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風骨。
執(zhí)著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圖虛名,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性情、一種風范、一種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優(yōu)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是一種中國真正知識分子正直和責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我爬格子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讓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沒有毒藥,決沒有假冒偽劣的東西,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xiāng)、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傊痪湓?,能讓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現(xiàn)了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和潛心探索社會和人類未知的精神。
一卷書在手能親近領(lǐng)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