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讀后感內(nèi)容怎么寫
散文有著由淺入深的特點。那大家讀后有何想法?來看看學(xué)習(xí)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龍應(yīng)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散文讀后感篇一
與己共老的,不僅僅只有自己的愛人可以,而且還會有愛自己的人,或許是時間上會有錯合,但在情義上,這關(guān)系像運輸帶那樣的平穩(wěn)、安靜。
擠一個時間一起回家吃飯吧。長大后的我們,不像昔日整天粘連在一起玩耍的孩童,而是各自沿著屬于自己的軌道走,仿佛我們之間并不存在交集。忙、忙、忙,各有各自忙的理由。
“我們不會像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長相廝守,不會跟夫婦一樣同船共渡?!钡谝荒甑哪硯讉€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會聚首,并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我們擁抱我們共同愛的人。
我們的關(guān)系確定了我們會聚首,那次的聚會我們不會缺席,并且會格外的珍惜。相視而笑沒有多余的話語,只是想通過自己的雙眼證實對方是否一切安好。談,談家常,談開心的事,卻很少會談到自己。
想去當初的當初,那般孩童般的天真無邪,而今的相視而笑,卻信心和心意都未曾改變,改變的只有那表達關(guān)心的方式,用心去傾聽。還記得小時候,妹妹最喜歡吃的是紅棗桂花糕,哥哥彈的鋼琴真可謂是“對牛彈琴”,那嘻嘻哈哈的笑聲只留在那時光隧道里。每每回到這隧道里,每一個裝滿記憶的小匣子都光亮光亮,掛在那鎖套上的鎖頭仍舊像記憶里的一樣嶄新,沒有鎖,只是輕輕的掛放在那里。腳下留下的是母親每一個蹣跚的腳印。
我們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都不一樣,能從彼此的容顏里看到當初。當初的當初,是我們共同擁有父母親的回憶,流著含有父母基因的血,是那血濃于水的情緣。在那匆匆的一生,我們兄弟姐妹相稱,珍惜,并留言于此,獻給我們共同擁有最親愛最敬愛的人--父母親。
謝謝你讓陪伴我們終老的不僅僅有愛人還有我們的手足。
散文讀后感篇二
我真喜歡的文字。平凡的小事,細心的觀察,微小的心理活動瞬間,然后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浮想聯(lián)翩的深深思考。她能說出許多我們也有同感但卻說不出來的東西。
比如我們這一代人兄弟姐妹之間,雖然是同根生,在一個家庭里長大,雖然能從彼此的容顏里看得見當初,但隨著求學(xué)、走向社會、結(jié)婚成家,各自后幾十年的境遇、生存狀態(tài)不同,因此造成了思維狀態(tài)各異,看問題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每當過年、過節(jié),每當父母生日或祭日,兄弟姐妹匯聚在一起,東拉西扯地談著一些不不疼不癢的話題。心靈的交流,精神上的共鳴往往還不如與自己很說得來的朋友。盡管如此,但我們之間畢竟血管里有著一脈相承的的東西,因此互相之間的牽掛又無處不在。
在《共老》這篇散文中,對兄弟間的關(guān)系如是說“如果我們是好友,我們會彼此詢問,打電話、發(fā)短訊、寫電郵、相約見面,表達關(guān)懷。如果我們是情人,我們會朝思暮想,會噓寒問暖,會百般牽掛,因為情人之間是一種如膠似漆的黏合。如果我們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們會朝夕相處,會耳提面命,會如影隨形,會爭吵,會和好,會把彼此的命運緊緊繚繞?!?/p>
“但我們不是。我們不會跟好朋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妻一樣同船共渡。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母親。聚首時即使是促膝而坐,也不必會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會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承受,我們這個年令,已經(jīng)了然在心。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后,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fēng)中的轉(zhuǎn)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在文章的開始,有這樣一個鏡頭:兄妹(還是姐弟)三人,相約走進一個公園,都暫時放棄了個人的忙碌,決定一起出來走走。那是一個微風(fēng)徐徐的下午。各選一個角落,坐了下來。一個仰望天,一個俯視地,一個看一株樹。龍應(yīng)說: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發(fā),因此他們想必也將我的日漸憔悴看在眼里。龍應(yīng)這篇散文中,描述了兄妹(還是姐弟)三人,立在一棵樹下,仰著頭,屏住呼吸看一只野鸚鵡吃楊桃的全過程,她把它比喻成好象三人剛經(jīng)歷了一個秘密的宗教儀式,生動而有趣。
最后用南美的一種樹來形容同根生的關(guān)系: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鐘,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遙。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縫落下,所以葉冠雖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象同一棵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
散文讀后感篇三
網(wǎng)絡(luò)時代真的偉大,八月在臺灣出的書,我也能在-十-月中旬看到.繁體豎排的電子版,很吃力,完全沒有閱讀的享受.還是一氣看完了,翻過最后一頁時,居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終于結(jié)束了.
起筆前,本想再細讀一遍.卻發(fā)現(xiàn)已沒有重新打開那本書的勇氣了.重負原來在這里.
一個早已愈合的傷口,被重新撕開.過往的痛楚,隨無聲的撕裂,一一重現(xiàn).
據(jù)龍氏的夫子自道,這本書是“下歷史的功夫進去,乘著文學(xué)的翅膀出來”,所以這本書不是歷史,只是被重新撕開的歷史傷口.
龍氏用十年的時間醞釀,一年閉關(guān)修煉.最終將這一切化成一滴十五萬字的淚.背后的東西,恐怕真的無法從這滴淚折射出來.她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引用昆德拉的一句話說,第一滴淚是感動,第二滴淚就是媚俗.無論是感動還是媚俗,都不是歷史,歷史是冷冰冰的,沒有感情的真-相.這樣的真-相往往被人用利益掩蓋,用感情裝飾,而漸漸模糊.
潰逃(撤離)的國-軍,無助的婦幼,被歷史洪流裹協(xié)的學(xué)生,海港邊象開鍋的餃子一樣沉浮著的人頭,還有那沉入千島湖的淳安古城;四五年臺灣原住民老輩心中的解放,少年心中的淪陷.是這本書呈現(xiàn)給我們的畫卷.
全書以淳安古城為起點,應(yīng)該不是偶然,而是一種用心的編排.有什么比陸沉的故鄉(xiāng)更讓人傷感的呢?漸漸被歷史淹沒的,并不只是淳安.第一次付印之前,龍氏用了一天半的時間重新編排,現(xiàn)在的第一章,原為第五章.
水底的淳安,還在.那些失敗者心中的家園又在哪兒呢?
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原住民用五十年的時間,將家鄉(xiāng)從”解放”演進為”淪陷,從日據(jù)時代開始時的反抗,演變?yōu)樗氖f年輕人爭搶一千個日本軍人名額.自一九四九年至二00九年,六十年過去了,那些當初以勝利者身份出現(xiàn)在原住民眼前的后來的失敗者,他們心中的家園又在哪兒呢?龍氏說所有這些失敗者,后來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同的社會,奠定了不同于以往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會,流失的時間,漸漸模糊的故鄉(xiāng)和過往!
現(xiàn)在,我們是不是有人,象一樣,努力回到過去,尋找水底的淳安,過去的家園?
將來,會不會還有人,象一樣,重走父輩的路,去拾起先人失落的記憶?
將來的將來,有沒有人,能夠用另一種方法,超越時空的分隔,重新凝聚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
將來的將來的將來......,這樣的傷口以及無數(shù)其他大小小的傷口,是不是都能被熨平?無數(shù)的生者,是不是都能幸福?無數(shù)的亡靈,是不是都能被超渡?
散文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