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2)
大學讀后感
大學讀后感篇三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jīng)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至于《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jīng)"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jīng)"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洞髮W》是四書五經(jīng)當中最短的一篇,僅有1700字左右,我女兒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學雖然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圣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鉆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很慚愧的是,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人民教師,這么好的書卻是在進入而立之年作為孩子的伴讀學到一點,正所謂禿子跟著月亮走,沾光了。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開宗明義,所謂大人之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讓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心懷天下,而不是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茍。接下來就是做學問的次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國,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后就指到了做學問進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開來敘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詳細,并且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人都各歸其位,描述出了一個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懷著恭敬的心,我又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jīng)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說的古人的學習教育,也想到現(xiàn)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jīng)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熏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后,這種讀四書五經(jīng)的教育已經(jīng)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來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因為他心胸狹小,眼光短淺。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shù),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是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從品德上教化孩子,經(jīng)過我教育后的孩子德行上沒有長進,甚至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這里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氣說我是不稱職的,嚴重一點說有點近乎禍國殃民了。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應用。試問一個國家滿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這社會能和諧嗎?以前看到社會上的不良現(xiàn)象,我總是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現(xiàn)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我自己能夠時時處處盡到自己的本分,誠心正意,身修家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
看過大學讀后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