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的典故
金匱之盟的典故
典故詞語在構成成分、構成方式、意義結構、意義形成等許多方面與其他類型的詞語有所不同。學習啦小編這里為大家?guī)斫饏T之盟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典故介紹
金匱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死后傳位于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于金匱(匱,通柜。)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在司馬光《涑水記聞》、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歷史故事來源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行事。此即金匱之盟的來歷。《宋史》——《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后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tǒng)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后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于床前寫成誓書,普于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柜),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直至今世,懷疑和相信兩派學人爭論不休,尚無定論。
真實的“金匱之盟”出現(xiàn)在這一刻,除了諂媚外,更多的已具有了要挾的意味。試想,如果趙普孤注一擲獨自公開“三傳約”,那趙光義就會陷入完全被動的境地,無論如何都要把皇位傳給趙廷美。趙普當然不會做出這種兩敗俱傷的事情,但是他不做不等于他沒有這么做的資本。所以,當趙光義打開金匱后赫然發(fā)現(xiàn)對他極為不利的“三傳約”時,其驚駭是可以想象的。這時候,他甚至會感激趙普,因為趙普一直替他保守著這個驚天的秘密。所以,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皇帝的趙光義才會主動向這個宿敵拋出橄欖枝,并且誠懇地道歉,隨后又將他擢升。
“金匱之盟”并不是徹頭徹尾的謊言,而是經(jīng)過改造的政治贗品。該盟約訂于建隆二年,原始內(nèi)容是“三傳約”,目的是既保證國有長君,最后帝位又傳回趙匡胤一系。而太平興國六年公布的“金匱之盟”,則經(jīng)過了趙光義和趙普的篡改,最重大的改動就是把“三傳約”改成“獨傳約”,目的是既維護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潛在的皇位繼承人,保證趙光義帝位的一脈單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