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楊的傳說故事
百家姓楊的傳說故事
你們知道自己的姓氏來源嗎?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楊姓,歡迎大家閱讀。
百家姓之“楊”
楊姓,隋朝國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位。是現(xiàn)時中國第六大姓氏。
起源
源流一
出自姬姓。楊姓出自黃帝之后西周王族。據(jù)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楊姓出于姬姓,源于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西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領(lǐng)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為唐侯。因唐地臨晉水,由此為晉(諸侯)國,叔虞即為晉開國之君。至春秋時,晉國內(nèi)亂,晉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孫)滅瑉侯統(tǒng)一晉國。武公死后,其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xiàn)公。獻(xiàn)公相繼滅周圍諸小國,包括楊國。獻(xiàn)公封其二弟伯僑領(lǐng)地于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另一說:“周宣王(姬靜,也作靖)兒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yáng)侯,為晉所滅,其后為氏焉(古代“揚(yáng)”通“楊”)。”意即宣王小兒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揚(yáng),建揚(yáng)(諸侯)國。春秋時揚(yáng)為晉所滅,其后裔以楊為姓。此說之楊姓起源矩今也約2600多年。另據(jù)《史記·晉世家》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記載,晉滅楊后,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dāng)時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xí)x頃公十二年(前514年),頃公滅了勢力日益強(qiáng)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為突之孫,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時逃難于原畢國所在地(今陜西西安、咸陽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孫的封地),復(fù)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史載此楊姓為楊氏正宗源頭,距今約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農(nóng)、華陰一帶(河南西北、陜西東部渭河下游一帶)繁衍生息,故華陰成為楊姓郡望。秦漢以后播遷全國各地的楊氏宗支,許多均源自關(guān)西(潼關(guān)以西)弘農(nóng)、華陰。楊姓始出于晉國,春秋末期晉國六卿逐漸強(qiáng)盛,公元前4世紀(jì)中葉(前368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卿(諸侯)瓜分成韓、趙、魏三國地盤,史稱“三晉”。故有楊姓“源于三晉,望出弘農(nóng)”之說。但幾說均可證楊姓出自姬姓。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說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shù)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于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后為晉國兼并,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陜西楊家村出土27件青銅器中,有一件后來被稱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楊國建國有關(guān)。該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銘文,記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這個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獫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賞賜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個字很關(guān)鍵:“余肇建長父侯于楊,余令汝奠長父,休。汝克奠于厥師。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獫狁出捷于井阿、于歷巖,汝不艮戎,汝□長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執(zhí)訊獲聝,俘器、車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譯成白話,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兒子長父封到楊地為侯,下命令給逑你予以輔佐,讓長父在楊這個地方安定下來,你發(fā)揚(yáng)了你的老祖先與獫狁一貫的戰(zhàn)斗的精神,與他們交戰(zhàn),追擊他們于井阿、歷巖、弓谷等地,斬獲頗多,你對軍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銘文相當(dāng)于確定了一個史實(shí),周宣王確實(shí)封了他的兒子在楊國立國,不過這個開國之君名字是長父,后人演繹成尚父。
源于晉武公子伯僑說
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后,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晉國太傅楊(月八十)說
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月八十)、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稱叔(月八十),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今山西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強(qiáng)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陜西),稱為楊氏。其后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fā)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jù)《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后并于晉,因?yàn)槭稀?/p>
源流二
出自姞姓。姞姓楊國位于今山西省洪桐縣附近。周宣王滅狄,同時滅姞姓楊國尚父為楊侯。晉獻(xiàn)公滅楊,后封晉悼公之弟于楊,號楊干。晉平公時,楊又成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為氏,改姓楊氏。
源流三
賜姓轉(zhuǎn)姓。1.因功賜姓;2.普通賜姓;3.從其養(yǎng)主;4.改姓;5.回歸舊姓。
源流四
少數(shù)民族楊姓,氐族楊氏,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白族楊氏,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干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云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quán)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jié)度使,后為大天興國權(quán)臣,929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yàn)楸┡?,被殺,在?年。元代以后,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縣(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黃岡縣)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閉門讀書,鄉(xiāng)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區(qū)是楊氏的聚居地。
滿族楊氏,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貴州,后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yàn)槟芴崆敖患{5年的額糧,被批準(zhǔn)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
納西族楊氏,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云南麗江大研里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dǎo)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內(nèi)容包括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云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
苗族楊氏,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于元皇慶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lǐng)。父親楊(王景),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jī)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tǒng)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tǒng)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zhèn)朔大將軍。
回族楊氏,楊應(yīng)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jìn)士。
此外在拉祜族、侗族、朝鮮族、蒙古族等等也有楊氏。
源流五
出自揚(yáng)姓。古時楊揚(yáng)不分,以邑為氏。古時有「揚(yáng)氏邑」。
源流六
源于變姓,屬于因故轉(zhuǎn)姓為氏。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氏,本為倪氏所改,望出千乘郡,派接浦江倪氏盈公大宗。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xué)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dāng)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
及倪順長大,力學(xué)皆優(yōu),念外家楊氏之恩,即以母姓楊氏應(yīng)試,登宋元祐三年戊辰科(公元1088年)進(jìn)士,歷官至禮部尚書,詔贈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右仆射,韶陽縣開國公,謚文貞。其后裔子孫即為諸暨倪楊氏。
相關(guān)文章:
1.西岳廟的傳說故事
2.漢族民間傳說故事
5.睡蓮花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