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所追求的品牌“一炮而紅”
企業(yè)所追求的品牌“一炮而紅”
以小博大,是許多公司品牌和公關營銷人努力追尋的結果。而“一炮而紅”則是這個傳播效果最大化,最直觀極致的體現(xiàn)。
不過,我們都要面對一個現(xiàn)實,每年那么多品牌、媒體人和公關營銷人,聚集了那么多的聰明才智和數(shù)以千萬的資源,能夠被大家稱之為“爆紅”的案例就那么幾個。它們是公關營銷界皇冠上的明珠。
那么,皇冠上的明珠,真就是來自大家最早設計的結果嗎?按照達叔多年的觀察,一個火爆的事件背后,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沒做之前就信誓旦旦“必火”,多半是在吹牛逼。
火爆的背后,它很有可能是這樣的——
1、它是品牌積累、蓄勢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一點就著。
2、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個火爆的事件背后,與需要順應社會大勢和情緒變化、媒體渠道變革,策劃得當,外加上一些運氣等等,更多時候意料之外,使得很多經典案例無法復制,比如微博崛起成就了凡客體、杜蕾斯,朋友圈和創(chuàng)業(yè)潮成全了安妮“我只過1%生活”。
3、每個火爆的事件背后,投入的資源并不會少,只是你看不見。
扯多了,回到主題,達叔最近大半年接觸了不少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從內心里都渴望得到各方認同。如果快速打開名聲,無意可以快速提升用戶和業(yè)務規(guī)模,也有利于融資。不過達叔還是要給他們潑潑冷水,這并不是說出名不好,而是你一定要把公關營銷和公司所處階段的戰(zhàn)略目標結合起來,形成正向效應,這樣才有價值。
那達叔為什么不主張過度炒作,“一炮而紅”呢?
1、炒作公司產品和炒作人不一樣。
炒作人具有“娛樂性”大家只當做談資,參與是淺層次的。但產品是一個凝聚了技術、服務、體驗的利益結合體,參與和投入成本較多,從公眾心理基礎和評判標準不一樣的。名聲再大產品不好大家還是不會用。
2、過早暴露你的戰(zhàn)略意圖。
如果你的產品和模式,沒有構建足夠的壁壘,而又過早的暴露在公眾視野,那這樣的出名可能是飲鴆止渴。所謂創(chuàng)業(yè)最好年代,就是最不缺錢和人,模仿是分分鐘的事情,從拼創(chuàng)意到拼資源結果會很慘烈。不少曾經紅極一時的產品,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3、過早抬高了用戶預期。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名聲越大用戶心理預期越高,就會越挑剔。比如某著名“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餅店并沒有多少人吃后夸獎它“味道不錯”,甚至差評很多。消費一定是產生“超預期”才能產生積極的口碑效應,比如小米最早上市時賣1499元,但使用體驗卻跟當時幾千元的手機差不多,這就會產生超預期。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產品需要不斷迭代,讓用戶持續(xù)產生良好體驗,就不要過早透支預期。
4、容易失控誤傷自己。
炒作通常需要劍走偏鋒,帶有極大爭議性,在社交媒體時代極其容易失控。如果你自身應變能力不夠,很容易帶來災難性結果。不久前某社交應用炒作“身體換旅行”被網(wǎng)友在微博劇透,還因尺度太大被關閉服務器幾個月,得不償失。
5、過度營銷負面效應多。
這也是很多人沒想到的。如果一個產品缺乏基本的品牌基礎和口碑,只是熱衷于炒作,作為投資人你會覺得他們營銷不錯呢,還是覺得這個團隊比較浮躁呢?!還有現(xiàn)在網(wǎng)友眼睛很亮,誰在炒作誰玩的巧妙,他們一眼就能看的出來。
話說回來,假設炒作一切順利,一時間大量用戶涌入進來,你的技術、服務是否能夠跟上?如果跟不上用戶體驗下降,就會造成大量流失。達叔也曾體驗過某洗衣O2O的促銷活動,最后衣服沒洗干凈,還耗時很久,后來就沒有動力再去用了。
用一句來說:
炒作爽一時,補課需三年。
這樣一來,問題又來了,有小伙伴會說,我TM明天就要死去了,而我今天有一個一炮而紅的機會,可能我的公司能夠因此轉機,你叫我不要,這不是裝逼嘛。這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這需要整體判斷,但達叔看來,如果產品和模式有問題,與其等做大了死去不如在這個時候思考,如何調整方向。
關于一炮而紅這樣的事,達叔心目中的理想模型是“黃渤模式”,在一個追求顏值的時代,活出自己的精彩。
擁有足夠數(shù)量的種子用戶,積累良好的口碑基礎。他們成為你的鐵粉和義務宣傳員。在出現(xiàn)雜音之時,他們能夠替你們去站臺。
忍得住寂寞,利用別人還沒注意到你的時候,在你所處的垂直領域構建自己的壁壘。話說“丑男角”黃渤是獨一份,這就是競爭力。只是不知道為什么成為“50億先生”之后,黃渤在很多人心目中變帥了。
在品牌根基扎實,借勢尋找突破的機會。從“瘋狂石頭”這部臟亂差的電影開始,黃渤正式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喜愛。
以上就是學習啦網(wǎng)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xù)關注學習啦網(wǎng),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學習啦,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