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記賬法試算平衡
借貸記賬法作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借貸記賬法試算平衡,希望能幫到你。
借貸記賬法試算平衡
借貸記賬法的試算平衡分為發(fā)生額試算平衡法和余額試算平衡法兩種方法。
發(fā)生額試算平衡法公式:
全部會計科目本期借方發(fā)生額合計=全部會計科目本期貸方發(fā)生額合計。
余額試算平衡法公式:
全部會計科目的借方期初余額合計=全部會計科目的貸方期初余額合計。
全部會計科目的借方期末余額合計=全部會計科目的貸方期末余額合計。
借貸記賬法的案例分析
1、M公司于2000年3月15日來辦理遷廠銷戶,其存款帳戶余額為500,000元,經(jīng)計算截止當日應支付的利息為25,000元。
借:××活期存款—M公司500,000 元
利息支出25,000 元
貸:轄內往來等525,000元
2、甲公司來行提交一式三聯(lián)“銀行本票申請書”要求開戶行為其簽發(fā)銀行不定額本票300,000元用于購貨結算,經(jīng)開戶行認真審查,同意辦理。
借:××活期存款—甲公司戶300,000
貸:本票300,000
3、本行開戶單位乙公司提交“轉帳支票”及一式三聯(lián)“進帳單”,用以支付他行開戶的丙單位的購貨款60,000元,經(jīng)審查后入帳。
借:××活期存款—乙公司戶60,000
貸:存放中央銀行款項60,000
4、經(jīng)查看,當日有一筆申請人為乙公司的銀行承兌匯票200萬元,現(xiàn)已到期,填制兩借一貸特種轉帳傳票辦理轉帳。
借:××活期存款—乙公司戶2,000,000
貸:應到匯款及臨時存款—乙公司戶2,000,000
5、收到系統(tǒng)內涪陵支行寄來的信匯憑證3 4 及聯(lián)行貸方報單,經(jīng)審查是甲公司的銷售款,金額為50,000元,經(jīng)審查后入帳。
借:轄內往來等50,000
貸:××活期存款—甲公司戶50,000
6、系統(tǒng)內安山支行寄來聯(lián)行貸方報單及委托收款憑證第四聯(lián),此為本行開戶的A單位的銷貨款,金額為100,000元,經(jīng)審查后入帳。
借:轄內往來等100,000
貸:××活期存款—A單位戶100,000
7、發(fā)生出納長款一筆,金額500元。
借:現(xiàn)金500
貸:暫收款項—待處理出納長款戶500
8、結轉本行本季的投資收益20萬元。
借:投資收益200,000
貸:本年利潤200,000
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guī)則
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guī)則可以概括為: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第一,任何一筆經(jīng)濟業(yè)務都必須同時分別記錄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賬戶中去;
第二,所記錄的賬戶可以是同類賬戶,也可以是不同類賬戶,但必須是兩個記賬方向,既不能都記入借方,也不能都記入貸方;
第三,記入借方的金額必須等于記入貸方的金額。
借貸記賬法是復式記賬法的一種。它是以“借”、“貸”為記賬符號,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等式為理論依據(jù),以“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為記賬規(guī)則的一種科學復式記賬法。
借貸記賬法以“借”、“貸”二字作為記賬符號,并不是“純粹的”、“抽象的”記賬符號,而是具有深刻經(jīng)濟內涵的科學的記賬符號。從字面涵義上看,“借”、“貸”二字的確是歷史的產物,其最初的涵義同債權和債務有關。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借貸記賬法得到廣泛的運用,記賬對象不再局限于債權、債務關系,而是擴大到要記錄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和計算經(jīng)營損益。原來僅限于記錄債權、債務關系的“借”、“貸”二字已不能概括經(jīng)濟活動的全部內容。它表示的內容應該包括全部經(jīng)濟活動資金運動變化的來龍去脈,它們逐漸失去了原來字面上的涵義,并在原來涵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獲得了新的經(jīng)濟涵義:
第一,代表賬戶中兩個固定的部位。一切賬戶,均需設置兩個部位記錄某一具體經(jīng)濟事項數(shù)量上的增減變化(來龍去脈),賬戶的左方一律稱為借方,賬戶的右方一律稱為貸方。
第二,具有一定的確切的深刻的經(jīng)濟涵義。“貸”字表示資金運動的“起點”(出發(fā)點),即表示會計主體所擁有的資金(某一具體財產物資的貨幣表現(xiàn))的“來龍”(資金從哪里來);“借”字表示資金運動的“駐點”(即短暫停留點,因資金運動在理論上沒有終點),即表示會計主體所擁有的資金的“去脈”(資金的用途、去向或存在形態(tài))。這是由資金運動的內在本質決定的。會計既然要全面反映與揭示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在記賬方法上就必須體現(xiàn)資金運動的本質要求。
看了“借貸記賬法試算平衡”的人還看了:
4.借貸記賬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