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語故事精選
成語是中華文化里優(yōu)秀的成果,約定俗成的積淀,是文字的偉大,而衍生出的成語接龍的游戲,卻也是積累。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淖钚?a href='http://www.athomedrugdetox.com/wen/chengyuu/' target='_blank'>成語故事精選,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多多益善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立下輝煌功績。但是,在漢高祖六年之時,有人告密說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有戒心,于是設計將韓信捉拿起來。但是,因證據(jù)不足,不久又釋放了他。韓信明白,劉邦嫉妒自己的才干,常悶悶不樂,借故推說有病而不上朝,閑居家中,進行消極反抗。
漢高祖劉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丟失了這位良將,所以常同韓信談話聊天,挽回關系。有一次閑聊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帶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說:“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劉邦又問道:“你要是帶兵能夠帶多少呢?”韓信說:“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樣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說“這是兩回事了,陛下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將帥,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弊源?,“多多益善”流傳開來。
“多多益善”簡言之是愈多愈好。這個成語還能夠在它前面加上“韓信將兵”轉成八字,亦即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計劃領導20名門客前往完成這項任務,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立刻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無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咱們今日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盡管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求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許發(fā)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p>
成也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之后有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fā)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于長樂宮鐘室。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祥,我偏不這樣想,我們干脆之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樣?”劉琨欣然贊同。于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完成了他報效國度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足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不寒而栗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后,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都能秉公審辦?;噬虾苜澷p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jù)為己有。
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貌。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后立即展開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之后,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xiāng)太守。當時定襄的社會治安混亂。義縱到任以后,把押在獄中沒有加刑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為重犯開脫罪責進行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一律嚴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的就有四百多名。從此以后,定襄的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氣不冷卻渾身發(fā)抖,形容十分恐懼。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十分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齊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十分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昭君出塞
在中國古代,漢族統(tǒng)治者與少數(shù)民族首領之間,為必須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稱為“和親”。在古代,中國北方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漢之際,匈奴勢力強大,多次南下威脅中原。漢初國力不強,無法與匈奴對抗,便也采取了和親政策,求得相對的和平。
漢宣帝時,匈奴的勢力衰落了。此時,匈奴內部出現(xiàn)了兩個單(chán)于(匈奴君主的稱號)對抗的局面。其中呼韓邪單于想借助漢朝的支持,統(tǒng)一整個匈奴,于是決心歸依漢朝。他兩次到長安見漢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歡迎,他也表示愿協(xié)助漢朝政府保護邊境。公元前36年,漢朝派兵攻打了另一個單于,幫忙呼韓邪統(tǒng)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長安,向當時的漢元帝提出,愿意當漢家的女婿,恢復和親。元帝立即答應,并在宮女中進行選拔。有一個叫王昭君的宮女主動提出要去和親。王昭君又秀麗又聰明,很受呼韓邪的喜愛,被封為“寧胡閼(è)氏”,意思是將與漢朝建立和平友好的關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區(qū)幾十年。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匈奴與漢的友好關系,使北方邊境出現(xiàn)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相關文章:
1.成語故事精選
3.成語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