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三大誤區(qū)
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三大誤區(qū)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讓孩子增加一些藝術細胞,這就使得藝術教育成為了一種時尚,而藝術教育的起點,似乎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三大誤區(qū),僅供參考!
幼兒藝術教育誤區(qū)一:藝術教育等同大雜燴
很多家長對藝術教育究竟為何物根本弄不明白,對他們來講,藝術教育就是讓孩子學到課堂之外更多的東西,除了幼兒園正常的藝術教學之外,家長還一廂情愿地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興趣班,什么“國畫”、“小提琴”、“珠心算”、“滑冰”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成為全才,完全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使得藝術教育成為一個快樂的出發(fā)點,到最后卻又成為孩子另一個沉重的負擔。
形成原因:概念混淆,抹殺興趣,盲目跟風。
專家提醒:北京幼兒藝術教育研究會會長李晉瑗說,幼兒藝術教育的范疇具體包括音樂、美術、舞蹈三類。而且藝術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選擇,這一點家長絕對不能替孩子做主,因為每一個孩子和成人的興趣愛好是截然不同的,替孩子做選擇就等于失去了藝術教育的宗旨。同時,現在的幼兒教育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將藝術教育作為教育中的輔助內容,如將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抽取出來,以藝術的形式包裝,但卻忽視了幼兒欣賞、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忽視了藝術本身的特點。
幼兒藝術教育誤區(qū)二:藝術教育變成了技能訓練
重“術”不重“道”是現在藝術教育中最常見的通病,雖然很多家長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還是不自覺地拿彈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等作為孩子藝術教育成果的衡量標準,而忽視了孩子藝術修養(yǎng)、審美情趣的提高,不少家長都認為藝術教育是教育的附屬品,學好藝術可以為各類考試添加籌碼也是多數家長的心態(tài)。
形成原因:目光短淺、急功近利。
專家提醒:李晉瑗告訴記者,藝術教育不能完全忽視技能技巧的訓練,但是不能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因為歸根到底,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就像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孩子在合唱時,一味地追求唱得整齊、洪亮,但是臉上的表情卻很生硬,這就是因為孩子在歌唱時并沒有發(fā)自內心的感到愉快,只是當作一種機械化的模式在進行表演,自然感覺不到美感,當然臉上就表現不出發(fā)自內心的愉悅。此外,音樂和舞蹈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舞蹈并不能被音樂代替,現在很多藝術幼兒園都去掉了專門的舞蹈課,而只保留音樂課,這也是很不正常的一種現象。
幼兒藝術教育誤區(qū)三:拿專業(yè)水平要求孩子
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給孩子樂趣,并不是讓孩子過早地達到專業(yè)水平,而有的家長和幼教老師想當然地認為把孩子教得水平越高越好,從而拿一套專業(yè)人員的標準來衡量藝術教育的成果,而忽略了藝術教育和純粹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不同,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方法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孩子的藝術水平,但這和幼兒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的初衷并不一致。
形成原因:認識模糊、拔苗助長。
專家提醒:李晉瑗說,藝術過于枯燥和專業(yè),就會人為地破壞兒童的天性。比如,我在一些幼兒園考察時發(fā)現,教師在上鋼琴課時,要求孩子反復鍛煉手型、指法,幾個簡單的音節(jié)讓孩子重復訓練幾十遍,這樣的藝術教育的確堪稱專業(yè),可是如此枯燥的訓練方法,怎么能讓孩子產生興趣。把這種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方法用在幼兒藝術教育之中,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忽視了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情趣、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使技能與情感分離。為兒童準備的藝術教育不能過于枯燥和專業(yè)。
淺談幼兒藝術教育誤區(qū)
我國在幼教領域里,從指導思想到教育內容、教育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幼兒園教育中的音樂、美術等教育日臻完善;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教育日漸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出現了形式多樣的幼兒藝術教育形式,如各種不同類型的幼兒美術班、演奏班、書法班、舞蹈班等。
這些以幼兒某種藝術活動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形式無疑為我國幼教中薄弱的藝術教育開辟了更廣的領域,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藝術才能。
但是,藝術教育是特殊性的教育,這種特殊性表現在:藝術教育在進行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的同時,應該注重孩子獨立性、批判性、主體性、求新求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F實中我國幼兒藝術教育不乏存在不按幼兒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教學,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現象。比如:教育者忽視幼兒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只注意幼兒藝術教育的普遍性目的,而不注意藝術教育所擔負的特殊任務;有些家長雖然重視幼兒藝術才能的培養(yǎng),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但只注意幼兒某種藝術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藝術教育對幼兒其它能力方面的發(fā)展。從這些現象看出我國幼兒藝術教育走進了只顧培養(yǎng)小畫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而忽略了孩子獨立性、批判性、主體性、求新求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的誤區(qū)。
下面就目前我國幼兒藝術教育中存在的現象及應對策略予以分析:
一.誤區(qū)現象淺析:
(一)美術教育
在教育家黃全愈的著作《素質教育在美國》中看到這樣一件事情:在中國幼兒園的美術課堂上,外教史密斯小姐讓孩子畫出一幅名為“節(jié)日快樂”的圖畫。畫很快就畫好了,史密斯小姐被看見的情景驚呆了,孩子們的畫都畫了一棵跟教室墻上的圣誕樹一模一樣的圣誕樹。那是學校為了表示友好,專門為她貼上去的。她拿了一張不透明的紙把墻上的圣誕樹遮了起來,繼續(xù)讓孩子們畫??墒沁@些畫畫小天才們卻你望我,我望你,不知道從哪下手。
孩子只是純粹地模仿,離開了樣本就無法下筆,兒童只是被動地跟著書本和老師的思路走,造成沒有個性,只有共性的毫無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
我們的孩子們總體上求同性、保守性比較強,而西方的孩子獨立性、批判性、主體性、求新求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較強。
責任不在兒童而在教育者,他們從小就是按照家長、老師的步伐在走,他們的學習只是純粹地模仿,是教育者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法簡單枯燥和一部分老師、家長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響,最終導致我國兒童創(chuàng)造力減弱,想象力枯萎的局面。黃全愈的兒子黃況況在6歲的時候就能把國畫竹子摹仿得惟妙惟肖,連精通中國國畫的外國教授都以為是大師的杰作。這些現象無一不說明我國兒童的繪畫思維已經被成人的觀念所占領,成人正是利用兒童善于摹仿的特點,有意無意地教給他們一種思維定式,這恰恰成了抑制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緊箍咒。而這種沿襲了幾十年的教育觀念已經在大多數家長、老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這種觀念造成了“傳授兒童套路、先畫哪里再畫哪里的條條框框”的禁錮的教育模式。許多發(fā)達國家的教育早就拋棄了這種落后的單純以灌輸為主的觀念和模式,他們善于引導兒童用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去創(chuàng)造他們心中的世界。這就是西方孩子為什么會在一幅畫完成后問老師:“好不好?”而中國的孩子問的卻是:“像不像?”的根本原因,也是兒童藝術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致命傷。
(二)音樂舞蹈教育
在《中澳幼兒藝術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指出:我國幼兒藝術教育的實踐中長期以來重視音樂、舞蹈基本技能的訓練,忽視對藝術的感受力、表現力的培養(yǎng)。比如,音樂教育中,僅僅只是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片面強調技能的訓練,而不去調動幼兒的情感生活積累,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愉悅地體驗音樂藝術和舞蹈藝術。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會走入機械學習的窄胡同,與幼兒藝術教育的主要目標——發(fā)展幼兒對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背道而馳了。
在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眾多的模式中,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斯教學法占有主導地位。奧爾夫教學法的實質是通過節(jié)奏讓兒童以此來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的音樂。該教法不要求學生對一首歌曲或一個舞蹈去進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師生一起共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共同來形成一些新的東西。達爾克羅斯教學法是一種以發(fā)展兒童的音樂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為目的的教學法。在體態(tài)律動的課上,學生以身體作為一種“樂器”,學生通過走、跑、跳自行創(chuàng)造表現與他們所聽到的音樂相應的動作,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相應的動作。這就最大限度地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而在我國的幼兒音樂舞蹈教育中,我們過于偏重于音樂舞蹈藝術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輸,致使老師看不到幼兒在進行音樂舞蹈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我們總是刻意地追求一個樂句、一個動作的標準,單純地重視表現技能和藝術活動的結果。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注意到應鍛煉幼兒什么技能,沒意識到要發(fā)展幼兒什么能力、形成什么態(tài)度,獲得什么情感。結果是幼兒不主動,教師也感到音樂舞蹈活動難領導,導致在幼兒園每學期的教學計劃中只要有唱歌及舞蹈內容就行了,兒童的音樂品質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走出誤區(qū)對應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以創(chuàng)造性為基礎的幼兒藝術教育思想占了上風。在美國,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學帶進幼兒藝術教育,他指出:“藝術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沒有這種敏銳的感受力,任何一個領域里的創(chuàng)造思維都將是不可能的。”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正是我國幼兒藝術教育中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應該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創(chuàng)造性對幼兒的重要性,然后才能找準幼兒藝術教育的方向。
(二)改善社會環(huán)境
幼兒藝術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僅需要教育部門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合作。可是,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教育日漸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以贏利為目的,不同類型的幼兒美術班、演奏班、書法班、舞蹈班。這些辦學者為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只有一個勁地加強技能的訓練,以達到培養(yǎng)“小天才”的目的。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應把適合孩子身心發(fā)展問題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時時處處從孩子的需要出發(fā),真正地以孩子為中心,建立以社區(qū)為基礎的道德準則,讓大家都來關注幼兒藝術教育,關注幼兒的健康成長。
(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不只要認真學習和貫徹《綱要》的內容,而且要把《綱要》的內容落到實處,充分運用其教學內容的靈活性。教師應該有時刻關注最新教育理念的意識,以不斷地充實自己的頭腦,以便把教育理念貫徹到教育實踐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還幼兒藝術教育本義:“每個幼兒在其藝術天性的引領下,按他們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種藝術活動中以大膽、自由的方式表達他對周圍世界與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從中體驗到自由表達與創(chuàng)造的樂趣,從而實現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美育功能。”
幼教工作管理者應該為教師的教育實踐提供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教師通過展示自己的教學實踐,接受多方的評價,及時對自己的教育觀念及行為進行反思與調整。通過不斷地展示——評價——反思得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找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學會提問,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評價等新的工作方式,從而改變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習慣,形成善于理解、善于合作、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教研氛圍。
另外,教師應該有角色轉變的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孩子,形成“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格局,使幼兒真正地成為活動的主人。
(四)提倡家園合作
家園合作是走出幼兒藝術教育誤區(qū)的一種重要途徑。一個充滿信任、相互協調的家園關系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作為幼兒園教師,應多與家長溝通與交流,運用各種方法讓家長了解有關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此外,應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提供機會讓家長參與教學工作。
作為幼兒家長,應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搞好每次參與的活動,并在活動中應該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議。在遇到感到迷惑的問題應該積極地向有關的專業(yè)教師咨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家長能建立一種穩(wěn)定的聯系,協調的關系,是幼兒藝術教育走出誤區(qū)的重要保證。
看過"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三大誤區(qū)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