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人造水庫
中國最大人造水庫
水庫,一般的解釋為“攔洪蓄水和調(diào)節(jié)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來灌溉、發(fā)電、防洪和養(yǎng)魚。”它是指在山溝或河流的狹口處建造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下面由學習網(wǎng)小編為大家介紹中國最大人造水庫
簡介
三峽水庫,是三峽水電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范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串流2個城市、11個縣城、1711個村莊,其中有150多處國家級文物古跡,庫區(qū)受淹沒影響人口共計84.62萬人,搬遷安置的人口有113萬。淹沒房屋總面積3479.47萬平方米。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形成總面積達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
2010年7月18日三峽水庫將迎建成后最大洪水,堪比98年最高峰值。
2015年10月7日8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樞紐工程的水庫水位突破170米,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進入“5米倒計時”。按照計劃,三峽工程將于10月底或11月份蓄水至175米水位。
根據(jù)國家防總批復的三峽工程2015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實施方案,9月10日,三峽工程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正式啟動。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diào)度通訊中心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今年長江上游來水較往年同期偏枯,但仍處于控制范圍之內(nèi),三峽水庫已按計劃于9月30日前蓄水至165米。進入10月后,三峽樞紐工程根據(jù)用電負荷適時調(diào)整下泄流量,三峽水庫按照每天升幅0.5米進行蓄水。
建筑結(jié)構(gòu)
三峽工程采用“一級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的建設方案,按1993年5月末的價格計算,三峽工程靜態(tài)投資為900.9億元,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
三峽水庫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千米,范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縣市。這項工程由攔江大壩和水庫、發(fā)電站、通航建筑物等部分組成。
水庫:大壩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初期156米,后期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電站: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裝機總量225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847億千瓦時。
通航設施:雙線5級船閘1座,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垂直升船機1座,可快速通過3000噸級輪船;年單向通航能力5000萬噸。
歷史沿革
1992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guān)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從此,三峽工程由論證階段走向?qū)嵤╇A段。
1993年進入施工準備階段。
1993年9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fā)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三峽工程成功實現(xiàn)大江截流。
2003年6月,三峽工程首次蓄水,壩前水位達到135米,三峽雙線五級船閘通航,首批機組發(fā)電。三峽工程進入圍堰擋水發(fā)電期,開始通航、發(fā)電,樞紐初步產(chǎn)生效益。
2006年5月,三峽大壩全線建成。9月,三峽工程實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標志著工程進入初期運行期,開始發(fā)揮防洪、發(fā)電、通航三大效益。
2008年9月,三峽工程開始首次175米試驗性蓄水,當年水庫水位達到172.8米。
2008年10月,三峽大壩左右岸26臺70萬千瓦巨型水電機組全部投產(chǎn)。2009年,長江三峽工程全部竣工,總工期為17年。2009年8月,長江三峽三期樞紐工程最后一次驗收——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驗收獲得通過。2009年9月,三峽工程第二次啟動175米試驗性蓄水,當年水庫水位達到171.43米。
2013年1~4月三峽水庫份平均增加1660立方米/秒,最大增泄流量僅4000立方米/秒,僅5-6月份預泄期可以增泄流量達到2000-6000立方米/秒的水平。
2013年11月2日2時,三峽水利樞紐上游水位已達到174.03米,新一輪試驗性蓄水進入最后一米沖刺階段。此次蓄水到175米有望在11月上旬或中旬實現(xiàn)。
2014年9月,長江上游持續(xù)強降雨,受其影響,長江二號洪峰在上游形成。
2014年9月18日開始,三峽入庫流量從33500立方米每秒持續(xù)增長,至20日8時達55000立方米每秒,形成今年以來三峽最大洪峰。 2014年9月19日2時起,受此影響,三峽船閘停航度汛,并開展三峽北線船閘例行保養(yǎng)工作。三峽-葛洲壩兩壩間水域也于19日實施禁航,為確保防洪安全,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下發(fā)2014第35號調(diào)度令,三峽出庫流量于9月19日2時起,加大至45000立方米每秒,之后維持45000立方米每秒下泄。2014年9月20日8時,三峽迎來該年以來最大洪峰,入庫洪峰流量達55000立方米每秒。截至當日14時,三峽入庫洪水流量已減退至52500立方米每秒。
調(diào)度方案
三峽水庫解決中下游干旱缺水問題的潛力就在于165立方米億的興利庫容在6-7個月內(nèi)如何分配,如果均衡下泄,可以增加1660-2390立方米/秒;如果在某時段多增加泄量,可以明顯改善中下游水流條件,但需要改變正常的發(fā)電計劃,可能影響水庫發(fā)電和航運的保證率。
在枯水期,電站按調(diào)峰方式運行,盡可能保持高水位(175米)運行,實現(xiàn)多發(fā)電和保證航運。如果不改變發(fā)電保證率為95%和多年平均發(fā)電量847億度(不考慮右岸地下電站發(fā)電)的發(fā)電量和航運水位的控制要求,枯季沒有棄水,165立方米億的興利庫容僅夠基本滿足原有調(diào)度目標。
水庫抗旱調(diào)度能力主要依靠枯季增加的下泄流量,即考慮上游三峽上游水庫74-189億立方米調(diào)節(jié)庫容,枯水期平均出力499-530萬千瓦;枯季中下游平均可以增加流量1660立方米/秒,枯季平均增加流量2390立方米/秒。這些增加的流量由于受上游水庫運行、三峽水庫枯季運行水位和電網(wǎng)運行調(diào)度的限制,并不能保證在短時間內(nèi)增加更大的下泄流量。
旅游景觀
三峽水庫,其中有150多處國家級文物古跡,自宜昌三斗坪至重慶650千米江段及支流河谷將增添一批可作為旅游景點的島湖風光,其中湖泊11個、島嶼及半島14個。如著名的白帝城湖泊環(huán)繞、水鳥棲息的白帝島,石寶寨變成石寶島。
垃圾問題
2014年9月,由于長江上游發(fā)生持續(xù)強降雨,該年的長江2號洪峰在上游形成。
2014年9月20日,三峽樞紐迎來該年最大的洪峰,入庫流量高達55000立方米每秒。
受洪峰過境以及三峽樞紐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影響,長江上游及支流內(nèi)大量漂浮垃圾、樹木、渣草涌入三峽庫區(qū),在庫區(qū)的江面上形成一條條巨型漂浮帶。這些漂浮垃圾的存在,不僅會影響水庫水質(zhì)、往來船舶的正常航行,也對三峽樞紐發(fā)電機組安全運行形成威脅。
洪水逐漸消退后,三峽集團以及庫區(qū)沿江各地環(huán)保部門開始加緊清理漂浮垃圾。湖北宜昌軍分區(qū)也組織現(xiàn)役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近千人次,組成水上清漂隊,操作多型裝備器材協(xié)助在三峽庫區(qū)秭歸段開展漂浮物清理工作。庫區(qū)秭歸段,是攔截上游漂浮垃圾進入三峽大壩發(fā)電機組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漂浮物清理的關(guān)鍵水域。
截至2014年9月24日凌晨,三峽集團、沿江環(huán)保部門以及官兵們已累計打撈各類漂浮垃圾超過1700噸。由于仍有大量垃圾需要清理,清漂人員仍在一線進行打撈作業(yè)。
2014年9月24日,長江2號洪峰過境,正處于新一輪175米蓄水期的三峽水庫出現(xiàn)巨型垃圾漂浮帶,對庫區(qū)水質(zhì)、通航以及樞紐機組發(fā)電安全形成威脅。三峽集團以及庫區(qū)沿江各地環(huán)保部門正加緊進行清漂工作,截至24日凌晨,已累計清理垃圾超過1700噸,仍有大量垃圾有待清理。
2014年10月,國慶節(jié)期間,正處于新一輪175米蓄水期的三峽水庫多處可見連片漂浮垃圾帶,近壩水域也聚集了大量漂浮物。 垃圾聚集主要是因為三峽水庫正處于新一輪175米試驗性蓄水過程中,隨著庫區(qū)水位的逐漸抬高,原本在江岸邊的大量垃圾進入江水之中,并順流而下形成漂浮帶。另一原因在于,
2014年9月中下旬有洪水過境庫區(qū),也從上游帶來了大量漂浮垃圾。“三峽庫首第一縣”秭歸縣江段,大量樹枝、塑料、生活垃圾在茅坪港附近形成了漂浮帶。幾艘清漂船正在忙碌作業(yè),打撈漂浮垃圾裝船運走。水庫上游多處水域也看到帶狀漂浮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