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與公路的區(qū)別
公路和城市道路都是屬于交通承載方式的范疇,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通過交通運輸工具跨越地域空間上的聯系方式。公路與城市道路有何異同呢?下面就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歷史發(fā)展
1、公路的歷史發(fā)展
有人必有路,走的人多勢必成路,這是真理。不過,這路并非公路。若說公路的歷史,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人為修建金字塔而建設的路,應是世界上最早的公路。接著是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古巴比倫人的街道,比我們中國公路要早很多。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波斯帝國大道貫通了東西方,并連接起通往中國的大道,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最長的絲綢之路,這可算是二千五百年前最偉大的公路了。 古羅馬帝國的公路曾經顯赫一時,它以羅馬為中心,向四周放射了二十九條公路,號稱世界無雙。所以產生了至今人們還常用的外國俗語,“條條道路通羅馬”。最早時期公路是叫馬路,“馬路”是由碎石鋪設的,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這樣利于雨水流淌到路邊,不影響交通。后來,人們用瀝青鋪涂在上面,稱之為“柏油路”。但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叫“馬路”。18世紀中期,英國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的發(fā)展迫切需要改善當時的交通運輸狀況,特別是陸路交通。為此,蘇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fā)明設計了上面所說的“馬路”。由于“馬路”的出現使得英國不僅水路暢通而且陸路也很便利,這樣,為迅速發(fā)展英國工業(yè)和貿易往來提供了方便條件。人們取這種路的設計者姓氏,稱這種路為“馬路”,以表紀念。公路的修建也有個不斷提高技術和更新建筑材料過程。最早的公路是土路,它易建但是也易壞,雨水一多,車馬多行,便凹凸不平甚至毀壞了。歐洲較早出現了碎石路,這比土路進了一大步。再后出現了磚塊路,也比中國早很多。在碎石上鋪澆瀝青是公路史上一大突破,這是近代的事了。中國自古有驛站驛路,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之后,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加強中央與其他邊遠地區(qū)的聯系以及對外軍事防御的需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國道公路“馳道”。但是真正第一條較先進的公路,是1906年鋪設的廣西龍州至鎮(zhèn)南關的公路。到后來人類發(fā)明了汽車,汽車數量開始巨額增長,為了滿足經濟發(fā)展,提高交通運輸能力,1932年,德國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科隆至波恩線)。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高速公路發(fā)展迅速。我國在1984年修建了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2、城市道路的歷史發(fā)展
中國古代營建都城,對道路布置極為重視。當時都城有縱向、橫向和環(huán)形道路以及郊區(qū)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寬度。中國唐代(618~907年)都城長安,明、清兩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統(tǒng)皆為棋盤式,縱橫井井有條,主干道寬廣,中間以支路連接便利居民交通。巴基斯坦信德省印度河右岸著名古城遺址摩亨朱達羅城(公元前15世紀前)有排列整齊的街道,主要道路為南北向,寬約10米,次要道路為東西向。古羅馬城(公元前15~前6世紀) 貫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寬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為東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兩側行人中間行車馬,路側有排水邊溝。公元1世紀末的羅馬城,城內干道寬25~30米,有些寬達35米,人行道與車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鋪砌,城市中心設有廣場。隨著歷史的演進,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自發(fā)明汽車以后,為保證汽車快速安全行駛,城市道路建設起了新的變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種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變?yōu)槭?、塊石、碎石以至瀝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擔繁重的車輛交通。并設置了各種控制交通的設施。1949年以來,中國城市道路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國許多大城市改建、興建了大量道路,鋪筑了多種類型的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興的中小工業(yè)城鎮(zhèn)也新建了大批整潔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寬了狹窄的舊街道,修建了二、三環(huán)路及通達衛(wèi)星城鎮(zhèn)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體交叉及機動車、非機動車分行的三幅車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內交通狀況又便利了對外聯系,改變了舊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國工業(yè)城市上海,建國以來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橫跨黃浦江的大橋和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兩岸交通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公路和城市道路在功能和構造上的區(qū)別
1、功能區(qū)別
公路位于城際之間,為長距離客貨運輸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機動車,兼有少量的非機動車和行人。而城市道路除了服務機動車意外,還要為非機動車和行人服務。由于城市道路為公共設施的一部分,其他配套市政公用設施也與之伴行,如給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等,雖然在行政職能上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但是客觀上也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道路系統(tǒng)。城市道路是這些附屬設施的載體。
2、構造區(qū)別
公路一般不設置人行道,城市道路除設置人行道意外,還要埋設給排水、電力、通信、照明、燃氣等管線附屬設施。人行道設置綠化景觀、導盲線、垃圾桶、路燈等市政設施。
3、分級
公路技術標準按照使用目的、功能和交通供應量分為五個等級,城市道路則分為四個等級,另外還包括步行街。
1、設計理念
公路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機動車,因而公路的分級主要考慮交通量的大小,而技術指標主要考慮汽車的荷載和動力,因此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主要針對汽車,體現出“以車為本”的理念。而城市道路位于人口集中,稠密的地區(qū),其服務對象包括了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其中尤其考慮人的舒適安全,特別設置專有的行人道、過街斑馬線、過街天橋、過街地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等,體現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2、發(fā)展規(guī)劃
公路的規(guī)劃體現出一個或者數個區(qū)域的宏圖構想,其最高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公路的規(guī)劃必須要從長遠角度出發(fā),要考慮不同地區(qū)之間發(fā)展的差別與聯系,不能單獨只為某一個地區(qū)專屬。公路可以帶動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互幫助,可以縮小地區(qū)間的發(fā)展不平衡,可以建立維持不同地區(qū)間的供求關系。公路的規(guī)劃關乎著整個國家經濟的命脈,所以必須在大的方向上服從國家建設的安排,在小的層面上服從地區(qū)建設的需要。
城市道路的規(guī)劃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發(fā)展藍圖。根據城市內部不同區(qū)域間發(fā)展的需要,由交通量的分布情況制定路網。一般都會先對未來一段時間的交通量進行預測,然后在根據交通量的大小,確定建設規(guī)模和標準。城市道路的規(guī)劃,必須服從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城市道路是一個城市的血管,維系著城市的正常運作。城市道路與城市給排水、電力、燃氣等管線設施緊密結合,關乎著城市運作的一切必需條件。從長遠角度看,城市道路的建設也為未來的沿線土地開發(fā)打下堅實的基礎。
3、路線設計
公路位于城市與城市、城市與村鎮(zhèn)以及村鎮(zhèn)與村鎮(zhèn)之間,其制約路線最大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因素,其次是經濟因素。一條公路一般里程較長,中間需經過的地形復雜,路線左右擺動幅度大,所以需要事前進行實地勘察,進行選線工作,以得到最終最經濟合理的方案。
城市道路位于城市內,一般里程較短,道路紅線在城市規(guī)劃中確定。道路紅線以外修建建筑物,路線沒有選擇余地,因而基本上都以直線為主,左右擺動幅度較小。
未來展望
未來公路和城市道路將向著一體化智能化進行發(fā)展。隨著城市不斷發(fā)展,城市的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以往的公路在城市建設的促使下,融入到了城市道路中來。讓公路與城市道路更好地以智能化的方式進行搭配,將促使城市的發(fā)展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軌道。
猜你喜歡
4.城市快速路的定義
5.城市道路開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