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龜的壽命最長的呢
大家知道什么龜的壽命最長嗎?什么龜的壽命是最長的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什么龜的壽命最長的小知識,歡迎參閱。
什么龜的壽命最長:海龜
綠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亦稱海龜,是各種海龜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其成龜背甲直線長度可達90到120厘米,體重可達100千克以上。因其體內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葉綠素而得名。然而,它的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背甲則從赤棕含有亮麗的大花斑到墨色不等。識別法為背甲中央為五盾,左右列各為四盾,眼睛上方具鱗片一對,綠海龜俗稱黑龜或石龜,可能與耳身軀遠望過去像個大黑圓石有關。成龜的性別很容易辨認,尾巴的長短是性別的特征。一般而言,公龜的尾巴要比母龜長得很多。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溫水水域。
目前被列入《華盛頓公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
形態(tài)特征
綠海龜是體型最大的硬殼海龜之一。因其身上的脂肪為綠色而得名。它的身體龐大,體長80-150厘米,體重65-136千克。最大的背甲長可達153厘米,體重250千克。外被扁圓形的甲殼,只有頭和四肢露在殼外,頭部略呈三角形,前額長有鱗片,僅一對,為暗褐色;縮頭時會被卡住,因此無法把頭完全縮進殼里。兩頰黃色,頸部深灰色。
吻部短圓,上顎前端不呈鉤曲,其角質的內表面有兩條垂直的角嵴;下顎略向上鉤曲,顎緣具強鋸齒,咀嚼面有一由短的尖齒突連接而成的中嵴。頭背具對稱大鱗片,前額鱗1對。背甲呈心形,盾片平鋪鑲嵌排列;頸盾短而寬,與相鄰緣盾并列;椎盾5枚,第一枚呈扇形,第二至第四枚呈六邊形,第五枚呈梯形;肋盾4對,第一對肋盾不與頸盾相接;每側有緣盾11枚。腹甲平坦,前、后緣圓弧形,前部有1枚三角形的間喉盾,其它各盾片均沿腹中線整齊對稱緊密排列;腹盾縫>肛盾縫>胸盾縫>肱盾縫>喉間盾。每側有4枚下緣盾;腋,胯部各具若干枚小盾片。四肢槳狀,覆以大鱗;前肢長于后肢,內側各具1爪,雄性前肢的爪強大而彎曲成鉤狀。尾短,雄性尾長達310毫米,為其甲長的1/3。
頭及四肢棕褐色。背腹扁平,茶褐色或暗綠色,上有黃斑,盾片鑲嵌排列,具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紋,色澤調和而美麗。中央有椎盾5枚,左右各有棕黑色、略有斑駁花紋的盾板4片,周圍每側還有緣盾7枚。腹甲呈黃色。四肢特化成鰭狀的橈足,可以像船槳一樣在水中靈活地劃水游泳。前肢淺褐色,邊緣黃白色,后肢比前肢顏色略深。內側指趾各有一爪,前肢的爪大而彎曲,呈鉤狀。雄性尾較長,相當于其體長的二分之一。雌性尾較短。尾部的脊骨經鹽酸處理后,可以隱約看出生長年輪。
剛孵化的幼龜,背甲棕黑色,具3棱,脊棱明顯,其色較淺,側棱較弱。腹甲黃白色,兩腹側各具一條明顯的縱棱;臍孔位于腹盾和股盾間縫的中央部。
棲息環(huán)境
終生棲息水中。而海龜在海中的分布與水深有密切關系,大多集中於0-50米深的水域。根據研究發(fā)現,海龜於海域
中的分布主要是在靠近洋流邊緣且接近岸邊的水域,於洋流主軸中的并不多。另外海龜本身的攝食習性、產卵活動亦會影響海龜的分布。海水的溫度及深度也是影響的環(huán)境因子,海龜會選擇靠近岸側,水溫較高,水深較淺的大陸棚海域,且此處的食物亦較充足。
生活習性
綠海龜為大型洄游性海龜,會在固定的區(qū)域覓食,并在另一處產卵。以海藻為主食,偶爾也吃軟體動物、節(jié)肢動物
或魚類。常在長滿海藻的淺海域攝食,幼龜偏肉食性,長大后變?yōu)殡s食,是海龜里唯一攝食較多海藻的種類,也是唯一會上岸曬太陽的種類。
綠海龜是用肺來進行呼吸的,但胸部不能活動,是一種吞氣式的呼吸方式,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將頭伸出海面來呼吸。但也可以比較長時間地在水下生活,因為它還有一種具特異呼吸功能的肛囊,即直腸兩側的一對薄囊,在肛囊袋的壁上密布著許多微血管。當綠海龜在海中棲息時,能有節(jié)奏地收縮著肛門周圍的肌肉,使海水在肛門、直腸和肛囊間進出,此時微細血管內的紅細胞即可從海水中攝取氧氣,不必把頭伸出水面進行呼吸了。夜晚綠海龜就躺浮在海面上睡覺,暫時停止肛囊的呼吸作用,而改用肺來呼吸。
綠海龜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并在水溫逾25℃的沙灘上產卵。由于它用肺呼吸,于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米。綠海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
分布范圍
世界
原產地:安哥拉、安圭拉島、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共和國、巴巴多斯島、伯利茲、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中國、圣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古巴、塞浦路斯、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赤道幾內亞(比奧科島)、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屬圭亞那、法屬玻利尼西亞、格林納達、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圭亞那、海地、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科威特、馬達加斯加島、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毛利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莫桑比克、緬甸、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群島、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阿森松、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島、圣盧西亞島、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所羅門群島、索馬里、斯里蘭卡、蘇里南、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群島、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圖瓦盧、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瓦努阿圖、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也門。
可能滅絕:以色列;區(qū)域性滅絕:開曼群島、毛里求斯。重新回歸:百慕大。
中國
綠海龜在中國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地的沿海地帶都有分布,尤以南海為多,但產卵場所只有福建西部和廣東東部的沿岸和島嶼。
種群現狀
對海龜影響最大的是漁撈活動,為拖網漁業(yè)。大型拖網業(yè),在網底層加上鉛條航行,除了人類愛吃的高經濟價值漁種一網打盡之外,連棲息海底的蝦蟹、海中洄游的海龜都無一幸免。漁業(yè)活動混獲的情形,已經大量過度浪費海洋資源,許多生物死於非命,臺灣的綠海龜同樣也受此威脅。
綠海龜的成龜因體型碩大、背及腹甲堅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么主要的天敵。雖然曾經有成龜失去一只鰭狀肢或是鰭肢的末端有被噬咬的傷痕,但這種類似被鯊魚或其他兇猛的動物如鱷魚等攻擊的狀況并不多見。但小綠海龜的天敵卻是非常多,在陸地有各種沙灘上的動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紅螞蟻、蛇、猛禽等都會對小龜進行攻擊,在海中則有各種肉食性的魚類如:鯊魚、旗魚等。由于缺乏足夠的防御的能力、小海龜的背殼還不夠堅硬、跑(游)的又不夠快,因此很容易成為這些天敵的美食,小綠海龜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資料估計,小于千分之一的小綠海龜能夠長大為成龜。
不當的建設開發(fā)、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會使得沙灘變成礫灘,甚至消失。如此一來,母龜不但無處產卵,小海龜脫殼出后也會因爬不過礫石而曬死沙灘上。另外,岸上燈光設置,沙灘附近的路燈及或建筑物所發(fā)出的強光,會干擾憑借趨光性尋找海洋的稚龜,而找不到下海的路,過程中慘遭天敵的毒手或是曝尸道路上。在人為干擾方面,產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卵母龜、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的建設開發(fā)、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置。騷擾產卵母綠海龜包括刻意的捕抓與無意的探訪干擾,尤其以不知情游客的沙灘活動居多,因此海龜生態(tài)教育與生態(tài)旅游對保育綠海龜非常重要。過多的干擾會使母龜無法產卵,并可能永遠放棄該產卵棲地;而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綠海龜更是直接減少新生小龜數量,以上三因素都會使產卵棲地的綠海龜族群數量減少。
另外海洋的污染也會使得海龜感染疾病,殘留的釣魚線也可能纏繞海龜四肢或頭頸造成海龜的斷肢甚至死亡。以上這些人為的破壞,都嚴重降低海龜族群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