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中什么是酸
化學中什么是酸
酸字屬夋字族。在夋字族,夋字是聲符兼義符。夋字族漢字與“尖銳”之義有關(guān)。酸的本義是“醋”,引申義是“醋的味道”。酸的現(xiàn)代化學定義: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與堿相對。酸堿質(zhì)子理論涉及的酸概念:酸堿離子理論是阿累尼烏其斯(Arrhenius)根據(jù)他的電離學說提出來的。他認為在水中能電離出氫離子并且不產(chǎn)生其它陽離子的物質(zhì)叫酸。鹽酸(HCl)、 硫酸(H2SO4)、硝酸( HNO3 )、磷酸(H3PO4)碳酸(H2CO3) 在水溶液中電離時,產(chǎn)生的陰離子(酸根)雖然各不相同,但產(chǎn)生的陽離子(H+)卻是相同的 , 因此它們在性質(zhì)上有共同的地方,例如具有酸味;能溶解許多金屬;能使紫色石蕊試紙變紅等等,這些性質(zhì)實際上就是H+的性質(zhì)。
化學-酸(acid)
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25℃時,其稀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是一類化合物的統(tǒng)稱 。
酸在化學中狹義的定義是: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的化合物。由阿倫尼烏斯提出,此理論即為阿倫尼烏斯酸堿理論。
廣義定義是:能夠接受電子對的物質(zhì)。
這類物質(zhì)大部分易溶于水中,少部分,如:硅酸,難溶于水。酸的水溶液一般可導電,其導電性質(zhì)與其在水中電離度有關(guān)。部分酸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不導電;部分酸在水中離解為正負離子,可導電。較廣義的定義,則認為反應中能提供質(zhì)子的是酸,反之為堿,此定義稱為布朗斯特(J. M. Bronsted)-勞里(T. M. Lowry)酸。此理論為酸堿質(zhì)子理論。
Bronsted酸性是酸堿質(zhì)子理論中的概念,代表某物質(zhì)釋放質(zhì)子(H+)的能力。具體說來,某物質(zhì)HA,放出H+后,變成A-,則其Bronsted酸性是反應 HA = H++ A-的平衡常數(shù)。該平衡常數(shù)越大,HA越容易釋放質(zhì)子,則其Bronsted酸性越強。
另外還有路易斯酸堿理論,由美國人路易斯(G. N. Lewis)提出。此理論定義酸為電子對的接受者,稱為路易斯酸,范圍更為廣泛。酸堿反應是電子對接受體與電子對給予體之間形成配位共價鍵的反應。
軟硬酸堿理論是路易斯酸堿理論的延伸。在軟硬酸堿理論中,酸、堿都被分別歸為“硬”、“軟”兩種。
酸的強弱
根據(jù)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度的大小,有強酸和弱酸之分 ,一般認為,強酸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如鹽酸、硝酸;弱酸在水溶液中部分電離,如乙酸、碳酸。
強酸:高氯酸,氫碘酸,硫酸,氫溴酸,鹽酸,硝酸,碘酸等。
中強酸:草酸(乙二酸),亞硫酸,磷酸,丙酮酸,碳酸(有人認為是弱酸),亞硝酸
弱酸:檸檬酸,氫氟酸,蘋果酸,葡萄糖酸,甲酸,乳酸,苯甲酸,丙烯酸,乙酸,丙酸,硬脂酸,氫硫酸,次氯酸,硼酸,硅酸等。
特殊:苯酚雖叫石炭酸,但屬于酚類,不算有機酸。
比較酸的強度,可比較它們在一種堿中的離解常數(shù)。根據(jù)廣義的定義,水就是一種堿,故對弱酸(蒸餾水屬于中性),比較在水中的離解常數(shù)即可。這叫“水的區(qū)分效應”。強酸之間的比較,不能用水,這叫水的“拉平效應”;不過可以使用更強的堿。像乙酸這樣的弱酸,幾乎不在水中電離,使水的區(qū)分效應不明顯,可使用更強的堿。
含氧酸的命名﹕對于分子中只含一個成酸元素的簡單含氧酸﹐將其較為常見的一種稱某酸﹐其他含氧酸按成酸元素的氧化數(shù)較某酸高﹑低或有無過氧─O─O─結(jié)構(gòu)而命名。例如氯酸HClO₃(氯的氧化數(shù)為+5)﹑高氯酸HClO4(氧化數(shù)+7)﹑亞氯酸HClO₂(氧化數(shù)為+3)﹑次氯酸HClO(氧化數(shù)+1)﹔又如HSO﹑H₂S₂O8中含有─O─O─鍵﹐稱過氧一硫酸﹑過氧二硫酸。兩個簡單含氧酸縮去一分子水后生成的酸稱焦酸(或稱一縮某酸)﹐也有用重作詞頭來命名的簡單含氧酸脫去(全部)氫氧基而生成的基稱醯基﹐如─SO─稱硫醯基﹐CrOCl稱鉻醯氯。 若把含氧酸的化學式寫成MO(OH)(M為金屬)﹐就可以根據(jù) 值來判斷常見含氧酸的強弱﹕ =0 極弱酸﹐如硼酸H₃BO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