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會責任感如何樹立社會責任感(2)
二、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面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現(xiàn)象日益凸現(xiàn)的現(xiàn)狀,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責無旁貸的重要任務。
(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豐富和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涵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旋律,為此,必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內容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學生頭腦,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個人的發(fā)展與民族的振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2.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念。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一是加強社會公德意識教育,根據(jù)“五愛”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鼓勵大學生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二是加強權利和義務意識教育,幫助大學生明確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和內容、理解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特點和遵循公民行使權利和自由的原則,以養(yǎng)成自覺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意識;三是加強國家意識教育,要使大學生樹立國家觀念,樹立國家利益觀,維護國家利益;四是加強民主與法制教育,促進大學生對民主與法制關系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實現(xiàn)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這一法制教育的主要目標。
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奠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蘊。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擺脫非文明、低級趣味的影響,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人類命運的關愛、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社會歷史責任感。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資源,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寬視野,重視結合專業(yè)教學進行人文教育。三是重視隱性教育,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4.加強感恩教育,強化大學生報恩家庭、報效祖國、報答社會的責任意識。對于大學生來說,感恩之情不僅是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報社會。近幾年來,黨和國家在確保家庭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招生錄取、勤工助學、助學貸款、社會捐助等方面,家庭困難學生都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的溫暖。對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感恩之情不能僅停留在情感方面,并使這種責任感轉化為自強不息、掌握本領的學習動力。為此,高校要進行系統(tǒng)的感恩知識教育,強化大學生們的感恩意識,要積極建設校園感恩文化。
(二)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拓寬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內第二課堂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定時間的積淀。而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能夠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使之成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新載體、新平臺。一是要廣泛開展和諧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努力使責任意識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識和規(guī)范;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覆蓋力和影響力;三是要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活動在責任感教育中潛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社會大課堂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統(tǒng)一,而社會實踐則是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的重要途徑。首先,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需要,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承擔責任,只有在承擔責任的實踐中產生了愉快體驗,才會在今后更樂于參與類似的實踐活動,進而提高和鞏固己形成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層次。其次,社會實踐可以滿足大學生對社會認同的需要、對未來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層次的需要。第三,社會實踐為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了廣闊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養(yǎng)和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必須在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的同時,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通過社會實踐磨練大學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會責任感。
(三)構建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協(xié)作的一體化教育體系,提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不僅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學校、家庭、社會應該通力協(xié)作,共同努力,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氣氛的好壞都直接影響著孩子責任意識的形成。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總之,父母不僅要求孩子學會做事,還要學會做人,學會承擔各種責任。就學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內容以及改進教育方式,還要完善責任感教育的評價、監(jiān)督、獎懲機制,營造從教學到教育、從管理到服務、從學生的學習到生活全方位的責任感教育氛圍。通過這些措施讓大學生在學校中承擔各種責任,獲得直接而深刻的責任體驗。此外,學校要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以及與社會合作,與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社會而言,從根本上說,社會責任與精神世界不單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制度性問題。中國的社會責任制度缺陷,主要表為在一些社會生活領域,部分公民社會責任的制度規(guī)范基本屬于空白。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必須在教育和制度規(guī)范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一是國家和政府各部門要在立法和制度規(guī)定上進一步明確企業(yè)、團體和個人的社會責任;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要積極開發(fā)利用道德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的責任感培養(yǎng)提供豐富多彩、 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三是社會要倡導明確的主流價值觀和責任觀,指導道德選擇,加大對背棄社會責任行為的監(jiān)督和批評,形成一種輿論力量和道德機制;三是各級政府要努力為大學生履行社會責任創(chuàng)造條件實踐條件,使大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實現(xiàn)社會責任感的自身的完善。
看過“如何樹立社會責任感”的人還看了:
1.有關社會責任名言
2.社會責任感語錄
4.社會責任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