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的發(fā)展
中日茶文化在歷史上向來是有一定淵源的,在本國又各自發(fā)展,自成一派。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的發(fā)展,希望對您有用。
中日茶道的發(fā)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前的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和明清時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fā)展。
與此同時,茶葉的制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fā)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制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tài)、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tài)、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于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日本茶文化的發(fā)展
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guī)“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據(jù)日本學者西部文凈在《禪與茶》一書中的考證,南浦紹明帶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劉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規(guī)》,其中的“茶道規(guī)章”和“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后世抄錄為《茶道經》。從《茶道經》中可知劉元甫乃中國禪宗楊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派三祖)為同門。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并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梢姡毡镜牟璧浪囊?guī)本是來自中國五祖山的松濤庵,一直傳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被發(fā)揚光大,成為日本茶道信徒們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從而名揚世界。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后,卻發(fā)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并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guī)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比如,最早將中國宋代寺廟中的飲茶禮儀引進日本的是對日本茶道的創(chuàng)立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浦紹明,他于南宋開慶元年人宋遍參名師,師從杭州凈慈寺虛堂智愚禪師。咸淳元年秋,虛堂智愚奉旨為余杭徑山寺萬壽禪寺住持,南浦紹明也跟著上山,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咸淳三年南浦紹明回國,臨行前得到一套茶臺子。他將茶臺子連同七部中國茶典帶回了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授禪院茶禮。南浦紹明回國后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禮被弟子大德寺開山宗峰妙超所繼承,帶回的茶臺子等茶道器具也轉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禮后來就傳至對日本茶道的創(chuàng)立都有很大貢獻的一休宗純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guī)》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后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
而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日本茶道圣典《南方錄》卷首就記錄千利休的一段話:“草庵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日本茶道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guī)范,是日本人心靈的寄托。如今,有五百年歷史的日本茶道文化迎來了空前的繁榮期。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會已成為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一個主要項目;千姿百態(tài)的茶道具成為 日本茶道文化美麗的象征。有關 日本茶道文化的電影、電視片、美術展、著述比比皆是;從事日本茶道文化活動的人口達五百晚之多。
沒有接觸過日本茶道文化的人不理解 日本茶道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參觀過日本茶道文化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霧中,找不出說明它的合適語言。日本茶道文化為什么難以理解?我試圖將此歸納為三個原因:容括性、無形性、局限性。 日本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她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里。
日本茶道文化世代相傳,數(shù)百年長盛不衰。而茶道連同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又無不受到禪文化的滲潤,并形成“空寂”與“閑寂”的美學思想,今天仍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本文由和茶網(wǎng)原創(chuàng),轉摘請注明出處。
日本茶道文化組織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據(jù)說有四五百萬人之多,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有位日本友人對我說,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日本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本文由和茶網(wǎng)原創(chuàng),轉摘請注明出處。
日本茶道文化的源流,應上溯至8世紀上半葉。那時日本從中國引進茶道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國貴族書院式的茶道模式??墒?,經過四五個世紀的吸收消化,到了16世紀,千利休提倡 日本茶道文化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他首先改革了茶室,由書院式的茶道,發(fā)展為草庵式的茶道, 日本茶道文化從茶室建筑、裝飾和擺設,到煮茶方法、使用茶具樣式和吃茶禮儀,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茶道也因此成為修煉精神和交際禮法之道。
由于飲茶的神效,日本茶道文化“茶祖”榮西禪師到中國求禪法時,一邊研究佛法,一邊研究喝茶?;厝毡緯r,在行囊里帶了大量的佛經和茶樹的種子。
榮西返日后,把茶籽種在肥縣(現(xiàn)佐賀縣)的背振山,同時把茶籽送給拇尾(現(xiàn)宇治縣)高山寺的明惠上人?,F(xiàn)在,佐賀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說,日本茶道文化真是歷史悠久。
日本茶道文化發(fā)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規(guī)則和一個復雜的程序和儀式。與中國茶道相比,日本儀式的規(guī)則更嚴格,這是經過精心提煉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簡練的動作。如入茶室前要凈手,進茶室要彎腰、脫鞋、以表謙遜和潔凈。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從前,把象征階級和地位的東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寶劍、佩刀、珠寶等都不能帶進茶室?,F(xiàn)在雖不強調這些,但進茶室不能交頭接耳,因為茶會必須保持“和諧、尊重、純凈、安寧”的環(huán)境。
茶室除了講究室外的幽雅環(huán)境,還很講究室內的布局與裝飾。通常壁上掛一幅古樸的書畫,再配上一枝或幾枝鮮花裝飾,雖簡單卻顯得高雅幽靜。茶客進入茶室后,應安靜、恭謹?shù)毓蛟?ldquo;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開綢巾擦茶具、茶勺;用開水溫熱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沖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認為幽暗的色彩自有樸素、清寂之美。
獻茶前先上點心,以解茶的苦澀味,然后接著獻茶。獻茶的禮儀很講究:茶主人跪著,輕輕將茶碗轉兩下,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客人,客人雙手接過茶碗,輕輕轉上兩圈,將碗上花紋圖案對著獻茶人,并將茶碗舉至額頭,表示還禮。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轉茶碗輕啜慢品。飲茶時嘴中要發(fā)出吱吱響聲,表示對茶的贊揚。飲畢,客人要講一些吉利的話,特別要贊美茶具的精美,環(huán)境布局的優(yōu)雅以及感謝主人的款待。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結束。當然在茶道的最高禮遇中,獻茶前請客人吃豐盛美味的“懷石料理”,即用魚、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中日茶道的發(fā)展相關文章:
4.中日茶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