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茶文化的沖泡程序
廣東的茶文化的沖泡程序
廣東的茶文化具有較濃的商品經濟的特色.廣東較早出現(xiàn)人們聚集飲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館、茶寮、茶居、茶樓等,名目繁多、形式各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廣東的茶文化的沖泡程序,一起來看看。
廣東的茶文化的沖泡程序
治器
——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沖燙茶具;
納茶
——將茶葉分粗細后,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細者置于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
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沖點
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以防“沖破茶膽”,茶葉沖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
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刮去,然后把茶壺蓋好;
淋罐
茶壺蓋好后,即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沖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
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功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后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xù)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huán)篩酒以至于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廣東茶文化的起源
廣東居民的飲茶習俗內容非常豐富:在物質文化的層面上,包括了茶樹、茶葉產品,等等;在精神文化的層面上,則包括了廣東三大民系的特色飲茶習俗.介紹廣東居民的飲茶習俗,可以為廣東的茶葉生產和貿易等行業(yè)的經營者提供參考資料. 廣東茶產業(yè)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代前就利用茶葉,西漢末年有少量茶葉外銷,廣東的茶餐飲文化雖然受到海外文化的影響,充滿了現(xiàn)代都市休閑消費的色彩,但其基本內涵卻是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茶食文化一脈相承的,保留了許多古老的茶餐飲風俗內容.
廣東地處亞熱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麥芽硒,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奇葩破綻而開。至清代,廣東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tài)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
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廣東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游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范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為,“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并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韶關之觀辣樹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上,廣東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fā)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廣東人“嗜食茶”,成為茶葉生產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為廣東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廣東茶文化,其產生與發(fā)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廣東經濟與文化發(fā)展所使然???,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fā)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廣東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qū)的茶文化一樣有著相同的原因。然而,由于廣東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yè)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fā)達而富于特色,明清以后尤其如此。廣州人的“飲早茶’與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廣東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
廣東的茶文化的沖泡程序相關文章:
1.潮汕茶道的風俗
2.茶道程序簡單步驟
3.茶道沖泡步驟
4.普洱茶的沖泡程序
5.功夫茶沖泡過程